首页汉语字典搔字的解释
搔

拼音 sāo 注音ㄙㄠ
部首扌部 总笔画12画 结构左右
五笔RCYJ 五行 统一码6414
笔顺一丨一フ丶丶丨フ一丨一丶
名称横、竖钩、提、横撇/横钩、捺、点、竖、横折、横、竖、横、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sāo(ㄙㄠ)

⒈  挠,用手指甲轻刮:搔痒。搔头。隔靴搔痒。

⒉  古同“骚”,扰乱。

异体字

  • ?
  • ?
  • ?
  • ?
  • ?

汉英互译

claw、scratch

造字法

形声:从扌、蚤声

English

to scratch

最读网搔字讲解

“挠”字的语文讲解 “挠”是一个形声字,从手,尧声。本义是用手指抓或用棍棒等捣乱,也可以指鸟兽的锐利爪子。这个字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常用于描述人的动作。 一、基本含义 “挠”字的基本含义是抓、搔,通常用于描述人用手去抓东西或者搔痒的动作。例如,“挠痒痒”就是形容人用手轻轻抓挠身体某部位,使其感到痒的情景。 二、引申含义 除了基本含义外,“挠”字还可以引申为其他意思。比如,“挠苦”表示使困苦、受折磨,“挠乱”则表示扰乱、破坏。这些引申含义都是基于“挠”字的基本含义进行扩展的。 三、用法示例 在句子中,“挠”字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轻轻地挠了挠头,似乎在思考什么问题。(作谓语) 2. 小明挠了挠痒痒,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作宾语) 3. 这只猫用爪子挠了挠地面,留下了深深的爪印。(作定语) 四、形声字的构造 “挠”字属于形声字,从手(扌)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尧声表示声音。这种构造形式体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也便于学习和记忆。 五、文化内涵 “挠”字在汉语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词,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通过“挠”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 总之,“挠”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字。通过对其含义、用法和文化内涵的讲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字,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

搔


※ 搔的意思、基本解释,搔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sāo

〈动〉

(1) (形声。从手,蚤声。本义:用指甲轻刮)

(2) 同本义 [scratch]

搔,括也。——《说文》

而敬仰搔之。——《礼记·内则》。注:“摩也。”

足可搔而绝。——《汉书·枚乘传》。集注:“谓抓也。”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3) 又如:搔背(以指甲搔脊背);搔掐(以指甲抓刮);搔扪(爬搔抚摸);搔摸(呵痒);搔首(爬搔头部);搔耙(以指爪或他物抓刮爬梳)

(4) 通“骚”。骚扰;骚乱 [annoy]

残贼天下,万民搔动。——《淮南子·兵略训》

吴起长兵攻取, 楚人搔动,相与泣 悼王。——《盐铁论·非鞅》

所在搔扰,更为烦苛。——《三国志·陆凯传》

(5) 又如:搔动(骚动;扰乱);搔扰(动乱不安,扰乱);搔搔(忧虑的样子)

康熙字典

搔【卯集中】【手部】 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蘇曹切,音騷。《說文》刮也。《增韻》手爬也。《詩·邶風》搔首踟躕。《禮·內則》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註》抑按搔摩也。《前漢·枚乗傳》十圍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絕。《註》搔,謂抓也。

與騷通。《吳志·陸凱傳》所在搔擾,更爲煩苛。《集韻》或作?

側絞切,音爪。手足甲也。與蚤同。《儀禮·士虞禮》沐浴櫛搔翦。通作爪。

先到切,音譟。與?同。攫搏也。互見前八畫增字。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搔【卷十二】【手部】

括也。从手蚤聲。穌遭切

说文解字注

(搔)?也。?各本作?。今正。?者、絜也。非其義。?者、掊杷也。掊杷、正搔之訓也。內則。疾痛苛養。敬抑搔之。注曰。抑、按。搔、摩也。摩馬曰騷。其聲同也。又?部疥、搔瘍也。瘍之需手搔者、謂之搔瘍。俗作瘙瘍。釋文、正義巳如此。从手。蚤聲。穌遭切。古音在三部。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