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忮字的解释
忮

拼音 zhì 注音ㄓˋ
部首忄部 总笔画7画 结构左右
五笔NFCY 五行 统一码5FEE
笔顺丶丶丨一丨フ丶
名称点、点、竖、横、竖、横撇/横钩、捺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zhì(ㄓˋ)

⒈  害,嫉妒,狠:“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⒉  违逆;刚愎:“不忮于众”。

English

stubborn; perverse; aggressive

最读网忮字讲解

《说“忮”》 在汉字的浩瀚海洋中,有一个颇为生僻却又十分有趣的字——“忮”。“忮”读音为zhì。 一、字形结构与字源 从字形上看,“忮”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边是竖心旁“忄”,这一偏旁往往与人的心理、情感等相关。右边是“支”字,“支”有撑持、抗拒等含义。合起来看,“忮”这个字最初表示的是一种心理状态,有强直、忤逆的意思。 二、字义内涵 1. 凶狠恶毒 这是“忮”字较为常见和主要的含义。当形容一个人忮的时候,就是说这个人具有狠毒、凶恶的心性。例如在一些古代文献描述奸佞之人时可能会用到这个词,“忮者,狠也。”一个忮的人往往会对他人心怀恶意,不择手段地去伤害别人以满足自己的私欲或者出于嫉妒等不良情绪。 2. 嫉妒 “忮”也常常表达嫉妒的情感。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拥有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如财富、地位、才华等,就心生怨恨,想要破坏或者诋毁对方。这种嫉妒并非单纯的羡慕,而是带有恶意的一种情绪反应。古往今来,因忮而引发的悲剧不在少数。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不少对这种嫉妒之心的刻画,像《白雪公主》里的皇后嫉妒白雪公主的美貌,就是一种忮的表现。 三、在文化语境中的体现 1. 在人际交往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品德修养里,“忮”是被唾弃的一种性格特征。儒家倡导的“仁爱”“宽容”与之背道而驰。一个胸怀宽广、品德高尚的人应该是克己奉公、与人为善的,而不是忮刻狠毒。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希望远离那些忮的人,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性情温和、善良大度的人。 2. 在文学创作方面 许多作家都善于运用这个字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忮的性格描写,可以更加深刻地展现人物的复杂性和社会关系的多样性。比如在一些历史小说中描写奸臣时,“忮”这个字能够精准地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些人物令人厌恶之处。 总之,“忮”这个字虽然生僻,但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人性洞察却是深刻而丰富的。它提醒着人们要警惕自己内心可能存在的嫉妒、狠毒等不良情绪,倡导积极健康的人性和品德修养。

忮


※ 忮的意思、基本解释,忮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zhì

〈形〉

(1) 强悍,凶狠 [brutal]

忮,很也。从心,支声。——《说文》

忮,恨也。——《一切经音义》引《说文》

长安险固,风俗豪忮。——《资治通鉴》

(2) 又如:忮毒(狠毒);忮横(忌刻专横);忮狠(忌刻狠毒);忮恶(狠毒)

(3) 嫉妒;忌恨 [jealous]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诗·邶风·雄雉》

鞫人忮忒。——《诗·大雅·瞻卬》

大勇不忮。——《庄子·齐物论》

(4) 又如:忮刻(忌恨刻毒;刚愎);忮嫉(妒忌);忮忌(嫉妒);忮忍(嫉妒残忍);忮悍(嫉妒而凶悍);忮害(嫉忌陷害);忮心(嫉恨之心)

(5) 固执 [stubborn]

巧行居灾,忮辨召患。——《读史述九章》

(6) 又如:忮刻(褊狭刻薄);忮辩(强辩)

词性变化

zhì

〈动〉

违逆[be contrary to; disobey]

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天下不忮于众。——《庄子·达生》。注:“逆也。”

康熙字典

忮【卯集上】【心部】 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支義切,音寘。《說文》很也。从心支聲。一曰懻忮,强害也。《詩·邶風》不忮不求。《莊子·齊物論》大勇不忮。

通作伎。《詩·大雅》鞠人伎忒。

《集韻》奇寄切,音芰。詩不忮不求,韋昭讀。

《集韻》居企切,音馶。

?切,音企。

章移切,音支。義?同。

《集韻》翹移切,音祇。彊也。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忮【卷十】【心部】

很也。从心支聲。之義切

说文解字注

(忮)?也。很者、不聽从也。雄雉、瞻卬傳皆曰。忮、害也。害卽很義之引申也。或叚伎爲之。伎之本義爲與。許人部伎下引詩?人伎忒。言叚借也。从心。支聲。之義切。十六部。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