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驷字的解释
驷

拼音 注音ㄙˋ 繁体
部首马部 总笔画8画 结构左右
五行 统一码9A77
笔顺フフ一丨フノフ一
名称横折、竖折折钩、提、竖、横折、撇、竖折/竖弯、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驷(駟)sì(ㄙˋ)

⒈  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驷介(由四匹披甲的马所驾的战车)。驷马高车。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喻话说出后无法再收回,说话要算数)。

⒉  古星名(亦作“天驷”、“天龙”)。

⒊  古同“四”。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马、四声

English

team of four horses; horses

最读网驷字讲解

“驷马”字义解析 在汉字中,“驷马”是一个充满力量与美感的词语,它由两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字组成——“駟”和“马”。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驷马”这个字的含义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 一、“駟”的含义 “駟”是一个形声字,从马,四声,本义指古时同“四马”的马匹,也就是四匹马拉的车。在古代社会,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资源,“驷马”因此成为了快速、高效和力量的象征。 二、“马”的含义 “马”字本身非常直接,它指代的是一种家畜——马匹。马在古代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作的得力助手,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诗经》中就有“骟以出羁”的句子,意指用马匹去拉车出行。 三、“驷马”的整体意义 当“駟”与“马”结合,形成了“驷马”这个词组。它不仅仅指的是四匹马,更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代表着强大的力量和高效率。在古代文献中,“驷马”常被用来形容长途跋涉或快速行进的场景。 四、“驷马”在文化中的体现 1. 历史典故: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驷马”经常出现在与战争、迁徙和探险相关的故事中。比如,《左传》中就有“驷介旁旁”的记载,形容军队阵容强大,装备精良。 2. 文学作品:在诗词歌赋中,“驷马”也常被用作意象,表达作者对自由、速度和力量的向往。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就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诗句,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 3. 成语用法:“驷马”还作为成语出现在日常用语中,如“驷马难追”表示一句话说出口就无法收回,强调说话要慎重;“驷马齐奔”则形容多匹马并驾奔跑的壮观景象。 五、结语 “驷马”这个字不仅代表了四匹马的意象,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它见证了古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也承载着人们对力量和效率的追求。通过了解“驷马”的字义和文化背景,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和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表述,还能感受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驷


※ 驷的意思、基本解释,驷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名〉

(1) (形声。从马,四声。本义: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驾四马之车)

(2) 同本义 [team of four horses]

驷,马一乘也。——《说文》。徐锴曰:“四马也。”

驷,四马一乘也。——《玉篇》

驷介旁旁。——《诗·郑风·清人》

结驷千乘。——《庄子·人间世》

齐景公有马千驷。——《论语·季氏》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东二驷,服剑一封书谢 孟尝君。——《战国策·齐策》

(3) 又如:上驷(最好的驾四马之车);驷牡(同驾一车的四匹公马);驷马之门(能容驷马高车通过的大门。借指显贵);驷介(由四匹披甲战马拉的车);驷铁(驾一车的四匹赤黑马);驷骊(驾一车的四匹深黑色马);驷骐(架一车的四匹骐马);驷车(驷马所拉之车);驷盖(驷车);驷黄(驾一车的四匹黄骍马)

(4) 马 [horse]

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荀子·礼论》

(5) 古星名 [stars]。亦作“天驷”、“天龙”

月在天驷。——《国语·周语下》

(6) 又如:驷房(房星)

康熙字典

駟【亥集上】【馬部】 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韻會》息利切《正韻》息漬切,?音四。《玉篇》四馬一乗也。《詩·鄘風》良馬五之疏王肅云:古者一轅之車駕三馬則五轡,夏后氏駕兩,謂之麗。殷益一騑,謂之驂。周又益一騑,謂之駟。駟者,一乗四馬,兩服兩驂是也。董氏曰:馬在車中爲服,在車外爲驂。

《左傳·文十一年》富父終甥駟乗。

《前漢·郊祀志》秦祀四畤,每畤用木寓龍一駟,木寓車馬一駟,各如其帝色。《註》李奇曰:寓寄也,寄生龍形於木也。師古曰:一駟亦四龍也。

星名。《爾雅·釋天》天駟房也。《註》房四星,謂之天駟。

地名。《前漢·地理志》琅邪郡駟望縣。《又》樂浪郡駟望縣又姓。《左傳·定十年》郈工師駟赤。

《前漢·文帝紀》齊王舅父駟鈞。

借作四。《禮·樂記》夾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國也。《註》駟當爲四。每奏四伐,一擊一刺爲一伐。

《集韻》《韻會》《正韻》?息七切,音悉。義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駟【卷十】【馬部】

一乘也。从馬四聲。息利切

说文解字注

(駟)一乘也。周禮校人。鄭司農注云。四匹爲乘。按乘者、覆也。車軛駕乎馬上曰乘。馬必四。故四馬爲一乘。不必巳駕者也。引伸之、凡物四曰乘。如乘矢、乘皮、乘韋、乘壺皆是。駟者、馬一乘之名。鄭淸人箋云。駟、四馬也。按詩言四牡、言四騏、言四驖、言四騵、言四駱、言四黃皆作四。下一字皆馬名也。言駟介、言俴駟皆作駟。謂有所以加乎駟者也。今詩作駟驖、駟騵。而干旄疏引異義、公羊隱元年疏、說文驖字下皆不誤。从馬。四聲。息利切。十五部。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