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籀字的解释
籀

拼音 zhòu 注音ㄓㄡˋ
部首竹部 总笔画19画 结构上下
五笔TRQL 统一码7C40
笔顺ノ一丶ノ一丶一丨一ノフ丶フノ丨フ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zhòu(ㄓㄡˋ)

⒈  〔籀文〕古代的一种字体。中国春秋战国时流行于秦国,今存石鼓文是其代表。亦称“大篆”。

⒉  阅读:籀读(读书)。籀绎(阅读并理出文章的脉络)。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recite, read; style of calligraphy

最读网籀字讲解

《说“籀”》 在浩如烟海的汉字王国中,有一个颇为生僻却又有着独特意义的字——“籀”。 一、字形结构 “籀”的读音为zhòu。从字形上看,它是一个形声字。左边的“竹”字旁表明其与竹子或者竹简有关,因为在古代,竹子是重要的书写材料,许多与文字记录、书写相关的事物都与竹字旁有联系。右边的“寿”字作为声旁,提示了这个字的读音。 二、字义内涵 1. 它的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字体——籀文。 - 籀文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这种字体比甲骨文更加规整,笔画也更为复杂和优美。它的象形程度依然较高,但已经开始向着线条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在籀文中,“车”字的写法,通过简洁而富有规律的线条勾勒出车轮、车辕、车厢等部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车的形态。 - 籀文主要出现在青铜器铭文和一些古代典籍的早期写本中。它是研究西周历史、文化、语言的重要资料。通过对籀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信息。 2. 在词语中的应用。 - “籀读”一词,“籀”在这里表示诵读。如在一些古文献中提到“籀读《诗》《书》”,就是指认真地诵读《诗经》《尚书》等经典著作。这体现了在古代教育中,诵读经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对经典的反复籀读,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文化意义 “籀”这个字不仅仅代表着一种字体或者一种诵读行为,它更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字演变的漫长历程。从甲骨文到籀文,再到后来的篆书、隶书、楷书等字体的演变,是一部中华民族书写文化不断发展的历史。同时,籀文作为西周时期的重要文字形式,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文化记忆。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西周社会的大门,让我们能够透过那些古老的文字去探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 总之,“籀”字虽然生僻,但在汉语的字文化宝库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提醒着我们,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等待我们去挖掘和探索。

籀


※ 籀的意思、基本解释,籀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zhòu

〈动〉

(1) 同本义 [read]

籀,读书也。——《说文》

卜籀云。——《春秋传》。按,今本《左传》凡卦兆之词皆以繇为之。

重籀《论语》诸书。——章炳麟《检论·订孔下》

睲河海之行、帝王、妃后、臣宰、农工、徒隶之法,无不籀也。——清· 龚自珍《知归子赞》

(2) 又如:籀读(诵读);籀书(即籀文)

(3) 通“抽”。抽取;引出[take out]

挥兔豪而匪固,籀鱼网而终灭。——唐· 李俨《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文》序

(4) 又如:籀演(引申;演绎)

词性变化

zhòu

〈名〉

(1) 汉字的一种文体。一名大篆 [a style of calligraphy]

周宣王史名籀,其所著文字曰籀文。亦曰大篆。——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籀,史籀,周太史造大篆。——《玉篇》

仇校篆籀,篇章毕觌。——晋· 左思《魏都赋》

(2) 又如:籀文(我国古代书体的一种);籀篆(古代的一种书体。即大篆)

康熙字典

籒【未集上】【竹部】 康熙筆画:21画,部外筆画:15画

《廣韻》《韻會》《正韻》直又切《集韻》直祐切,?音胄。史籒,周宣王太史名,造大篆。《法書攷》籒文者,史籒所作也,與古文大篆小異,後人以名稱書,謂之籒文。《七略》曰:卽周時史官敎學童書也,與孔壁古文異體,卽奇字也。其跡則《石鼓文》存焉。《學古編》李斯旣作小篆,遂以籒文爲大篆。

《說文》讀書也。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籒【卷五】【竹部】

讀書也。从竹㩅聲。《春秋傳》曰“卜籒”云。直又切〖注〗卜籒,占卜認讀。

说文解字注

(籒)讀書也。言部曰。讀籒書也。敘目曰。尉律學僮十七巳上始試。諷籒書九千字。乃得爲吏。試字句絕。諷籒連文。謂諷誦而抽繹之。滿九千字皆得六書之恉。乃得爲吏也。此籒字之本義。經傳尟用。周宣王時大史以爲名。因以名所箸大篆曰籒文。迄今學者絕少知其本義者。故於讀下籒書改爲誦書。於敘目釋爲籒文九千字。重悂貤繆。可勝嘆哉。毛傳曰。讀抽也。方言曰抽、讀也。抽皆籒之假借。籒者抽也。讀者、續也。抽引其緒相續而不竆也。亦假紬字爲之。大史公自序。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如淳云。抽徹舊書故事而次述之也。亦借繇字爲之。春秋傳⺊筮繇辭。今皆作繇。又俗作?。據許則作籒。服䖍曰。繇、抽也。抽出吉凶。从竹。㩅聲。此形聲包會意。直又切。三部。春秋傳曰。⺊籒云。左傳⺊筮皆云繇。此言⺊以該筮也。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