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途字的解释
途

拼音 注音ㄊㄨˊ
部首辶部 总笔画10画 结构左下包围
五行 统一码9014
笔顺ノ丶一一丨ノ丶丶フ丶
名称撇、捺、横、横、竖钩、撇、点、点、横折折撇、捺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tú(ㄊㄨˊ)

⒈  道路:路途。途径。旅途。长途。坦途。日暮途穷。前途。

异体字

  • ?
  • ?
  • ?
  • ?

汉英互译

road、route、way

相关字词

道、路

造字法

形声:从辶、余声

English

way, road, path, journey; course

最读网途字讲解

“途”字的语文讲解 “途”是一个常用的汉字,其含义丰富,用法多样。在现代汉语中,“途”主要表示道路、路程,也可以用来指代某一段经历或过程。 一、基本含义 首先,我们来看“途”的基本含义。当“途”用作名词时,它通常指的是道路、路程。比如,在句子“他正赶往回家的路上”中,“途”就指的是回家的路。这里的“上”是一个介词,用来连接“赶往”和“路”,表示方向和路径。 二、引申含义 除了基本含义外,“途”还可以引申为某一段经历或过程。比如,在句子“这段旅程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中,“途”就不仅仅是指具体的道路,而是指整个旅行过程。这种用法强调了经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三、语境中的运用 在实际语境中,“途”字的运用非常灵活。它可以用来修饰各种动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或途径。比如,“他正在探索未知的领域”中的“领域”,可以看作是“途”的一种延伸,表示探索的范围或道路。 此外,“途”还可以与一些词语搭配,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短语。比如,“长途跋涉”中的“跋涉”,就是指长途跋涉的辛苦;“行千里路”中的“千里路”,则强调了路程的遥远和漫长。 四、形近字的辨析 在汉字中,“途”与“余”、“涂”等字字形相近,容易混淆。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余”通常表示剩余、我等的意思,如“余生”(剩余的生命);“涂”则常用于表示涂抹、涂鸦等意思,如“涂抹颜色”。因此,在学习“途”字时,要注意与其他形近字的区分。 五、总结 总的来说,“途”是一个多义字,其含义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和运用这个字,同时注意与其他形近字的区分。通过不断积累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个字的使用方法,并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希望以上讲解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途”这个字的内涵和外延。

途


※ 途的意思、基本解释,途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名〉

(1) (形声。从辵( chuò),余声。本义:道路)

(2) 同本义 [way;road;rout]

途,道也。——《广韵》

徐亦训道。字古借涂,后变作途。又作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堂途谓之陈。又,路,旅途也。——《尔雅·释宫》

当途梧邱。——《尔雅·释邱》

而不利说途也。——《战国策·齐策》

经途九轨。——张衡《东京赋》

长揖当途人。——郭璞《游仙诗》。注:“当仕路也。”

天明登前途。——唐· 杜甫《石壕吏》

仁义之途。——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负者歌于途。——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无速其途。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途轨(路途);途辙(路上之车迹);途毙(因贫病冻饿而死在道路上);途说(道途之说);途陌(道路);途水(取道水路);通途;沿途;归途;长途跋涉

(4) 生涯,经历。仕途 [career]。如:宦途;前途远大;途穷(喻走投无路或处境困窘)

(5) 职位 [position]

时辈多得途,亲朋屡相敕。——元稹《寄吴士矩端公五十韵》

(6) 途径;路子 [way;method]

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盐铁论·本议》

(7) 又如:途程(方法,办法);途途是道(头头是道。说话或做事很有条理)

康熙字典

途【酉集下】【辵部】 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同都切,音徒。《玉篇》路也。《廣韻》道也。

通作涂、塗。《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經涂九軌。《論語》遇諸塗。

叶徒故切,音度。《張衡·思?賦》雲師?以交集兮,凍雨沛其灑途。轙琱輿而樹葩兮,擾應龍以服輅。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涂【卷十一】【水部】

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澠。从水余聲。同都切

说文解字注

(涂)涂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繩。繩各本譌作澠。今正。牧前志作收。後志作牧。華陽國志竟作?。李奇曰。靡音麻。收靡卽?麻。常璩曰。?麻縣山出好?麻。收?牧三字皆同紐。?釋益州太守碑牧靡字三見。晉書亦作牧矣。益州郡牧靡、二志同。前志曰。南山臘、涂水所出。西北至越巂入繩。過郡二。行千二十里。水經注若水篇曰。若水、又東。涂水注之。水出建寧郡之收靡縣南山。縣山竝卽草以立名。山在縣東烏句山南五百里。山生收靡。可以解毒。涂水導源臘谷。西北流至越巂入若水。按涂水出臘谷。故漢志謂之臘。涂水、漢志說文皆云入繩。而水經注云入若水者、善長云若水、又逕越巂大莋縣入繩。繩水出徼外。南逕旄牛道。至大莋與若水合。自下亦通謂之繩水矣。諸書錄記羣水。或言入若。又言注繩。正是異水沿注。通爲一津。隨納通稱也。水道提綱曰。金沙江卽古繩水。鴉龍江一名打沖河。卽古若水。金沙江出番地。至雲南姚安府大姚縣境合鴉龍江、至四川敘州府治宜賓縣西南境入於江。金沙自犛石山發源。至雲南麗江府境已四千二百餘里。自麗江至四川敘州府又二千五百餘里。源遠流長。所受大水數十。小水無數。其爲大江上源無疑也。玉裁謂多以金沙爲大江正源。然非禹貢崏山道江之旨。禹貢於河源江源皆舉其近者。聖人不尙遠略之意。牧靡今何縣。涂水今何水。未審。从水。余聲。同都切。五部。按古道塗、塗墍字皆作涂。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