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槖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槖
⒈ 同“橐”。
异体字
- 橐
English
a sack; a stamping sound
最读网槖字讲解
“橛”字的语文讲解
“橛”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字,但在古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读音是jiǔ,部首是木,笔画数为12画。字形上,“橛”由“木”和“具”两个部分组成,表示一种具体的树木。
一、字义解析
1. 基本含义:“橛”通常指的是一种树木,即槲树。槲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叶子呈卵形,果实呈球形,木材质地坚硬。
2. 引申含义:除了指代槲树,“橛”还可以用来比喻事物的重要支撑或关键部分。比如,在古代建筑中,柱子被称为“橛”,表示建筑的重要支撑点。
二、语境应用
1. 古文中:在古代文献中,“橛”常被用来形容树木的挺拔和坚固。比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有“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亦橛尔”的句子,意思是“你凭什么知道?如果你只活到中等寿命,你死后坟墓上的树早就长得可以两手合抱那么粗了,也还是橛木”。
2. 成语中:“橛”字也出现在一些成语中,如“橛株敝履”,比喻事物衰败或人亡政息。这个成语出自《汉书·贾山传》,原文是“秦始皇出狱,叹曰:‘嗟乎,悲夫!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黔首也,闾巷黔首而望秋雨,似智者所哀,愚者所笑。’”这里的“橛株敝履”用来形容秦始皇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关怀。
三、字形结构
“橛”字的字形结构非常有趣。它的上半部分是“木”,表示树木;下半部分是“具”,可以理解为“具体”或“具备”。合起来,“橛”字形象地表达了树木的具体形态和坚固特性。
四、文化意义
“橛”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更是古人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结晶。通过学习和理解“橛”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习惯,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总之,“橛”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文化内涵的汉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

※ 槖的意思、基本解释,槖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橐【辰集中】【木部】 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唐韻》《集韻》
他各切,音拓。《說文》囊也。《唐韻》囊無底。《詩·大雅》于橐于囊。《毛傳》小曰橐,大曰囊。《左傳·宣二年》趙盾見靈輒,爲簞食與肉,置諸橐而與之。
又冶器也。《老子·道德經》天地之閒,其猶橐籥乎。《註》橐者外之櫝,所以受籥也。籥者內之管,所以鼓橐也。《淮南子·本經訓》鼓橐吹埵,以消銅鐵。
又盛衣食之器者曰橐梠。《莊子·天下篇》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
又橐橐,杵聲也。《詩·小雅》椓之橐橐。
又橐駝,獸名。言其負囊橐而駝物也。《揚雄·長楊賦》敺橐駝,燒蠡。
又橐臯,吳地。《春秋·哀十二年》公會吳于橐臯。《漢書》屬九江郡。
又《唐韻》章夜切,音柘。義同。
又《集韻》都故切,音妒。木名。○按《說文》別立橐部,今倂入。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橐【卷六】【㯻部】
囊也。从㯻省石聲。他各切〖注〗,古文。
说文解字注
(橐)囊也。按許云。橐囊也。囊橐也。渾言之也。大雅毛傳曰。小曰橐。大曰囊。高誘注戰國䇿曰。無底曰囊。有底曰橐。皆析言之也。囊者、言實其中如瓜瓤也。橐者、言虛其中以待如木也。玄應書引蒼頡篇云。橐、囊之無底者。則與高注互異。許多用毛傳。疑當云橐、小囊也。囊、橐也。則同異皆見。全書之例如此。此葢有奪字。又詩釋文引說文。無底曰囊、有底曰槖。與今本絕異。从㯻省。石聲。他各切。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