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畹
拼音
wǎn
注音ㄨㄢˇ
部首田部 总笔画13画 结构左右
五笔LPQB 五行火 统一码7579
笔顺丨フ一丨一丶丶フノフ丶フフ
名称竖、横折、横、竖、横、点、点、横撇/横钩、撇、横撇/横钩、点、横折钩、竖弯钩
部首田部 总笔画13画 结构左右
五笔LPQB 五行火 统一码7579
笔顺丨フ一丨一丶丶フノフ丶フフ
名称竖、横折、横、竖、横、点、点、横撇/横钩、撇、横撇/横钩、点、横折钩、竖弯钩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畹
⒈ 〔畹町(
)〕地名,在中国云南省西部边境。⒉ 古代称三十亩地为畹。
异体字
- 㽜
造字法
形声:从田、宛声
最读网畹字讲解
“簹”字的语文讲解
“簹”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字,但在古文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丰富的内涵。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讲解这个字的读音、意义及用法。
一、读音
“簹”的普通话读音为:zhú。在古汉语中,它还有其他多种读音,如“zhú”(古音)、“lán”(古音)等,但“zhú”是最常见的读音。
二、字义
1. 竹制的乐器:“簹”本义是指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弦乐器,类似于现代的笛子或箫。因其形状像箫,所以也被称为“箫管”。
2. 竹简:在古代,人们常用竹简来记录文字。这些竹简经过烘烤、刮平、划线等工序后,可以用来书写。由于竹简的截面呈矩形,且表面有层青皮且含有油质,不宜刻字且易被虫蛀。“簹”字也可以引申为竹简,表示用竹简写的书信或文章。
3. 一种植物:“簹”也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即“簹竹”,亦称“竹叶草”、“竹叶兰”,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三、用法
“簹”字在古文中多用作名词,如《说文》中有云:“簹,箫管也。”此外,它还可以作为形容词或副词,修饰其他词语,表达一定的语境和情感。
四、例句
1. 描写乐器的句子:“簹管萧萧,琴瑟和鸣。”(这里用“簹管”代指箫)
2. 表达书信内容的句子:“一封簹短的信,却承载着无尽的思念。”(这里用“簹短”形容信件的简短)
五、文化意义
“簹”字不仅是一个具体的汉字,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音乐、书写等文化活动的重视和热爱。同时,“簹”字也启示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重积累和传承,不断探索和发现其中的美好与奥秘。
总之,“簹”是一个充满韵味和文化底蕴的汉字,希望大家都能了解并正确使用它。

※ 畹的意思、基本解释,畹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畹
〈名〉
(1) 古代地积单位。说法不一,一说30亩为一畹,一说12亩为一畹 [land measure of 12 or 30 mu(亩)]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离骚》。王逸注:“十二亩曰畹。”
(2) 泛指花圃或园地 [garden]
右则疏圃曲池,下畹高堂。——晋· 左思《魏都赋》
康熙字典
畹【午集上】【田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正韻》於阮切《集韻》《韻會》委遠切,音宛。《說文》田二十畝也。《屈原·離騷》余旣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畮。《註》十二畮爲畹。《左思·魏都賦》右則疎圃曲池下,畹高堂。《註》班固曰:畹。三十畝也。
又戚畹,國戚。《宋史·李處耘傳》幸聮戚畹之貴。
又《集韻》紆願切《正韻》迂絹切,音怨,田畝。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畹【卷十三】【田部】
田三十畝也。从田宛聲。於阮切
说文解字注
(畹)田三十畮曰畹。大徐本三作二。誤。魏都賦。下畹高堂。張注云。班固曰畹、三十畞也。此葢孟堅離騷章句滋蘭九畹之解也。王注乃云十二畞曰畹。或曰田之長爲畹。恐非是。从田。宛聲。於阮切。十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