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躅字的解释
躅

拼音 zhú 注音ㄓㄨˊ
部首足部 总笔画20画 结构左右
五笔KHLJ 统一码8E85
笔顺丨フ一丨一丨一丨フ丨丨一ノフ丨フ一丨一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zhú(ㄓㄨˊ)

⒈  〔踯躅〕见“踯”。

⒉  足迹。

异体字

  • ?
  • ?

造字法

形声:左形右声

English

walk carefully; hesitate, falter

最读网躅字讲解

《说“躅”》 在汉字的浩瀚星空中,“躅”这个字宛如一颗独特而神秘的星辰。 一、读音与字形 “躅”字读音为“zhú”。从字形结构来看,它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为“足”字旁,这表明这个字与脚的动作或者行走有着密切的联系。“足”字旁的字在汉字中往往和脚步的移动、奔跑、跳跃等相关意义有所关联。右边部分是“蜀”,这一部分赋予了这个字独特的意义内涵,同时也让它在读音上与“蜀”字有一定的关联。 二、字义 1. 本义:徘徊不前。例如“踯躅不前”,生动地描绘出一个人在某个地方或者某种情境下,脚步迟疑,难以向前迈进的模样。就像在面临重大抉择时,有些人会在十字路口踯躅徘徊,内心充满了纠结与矛盾,不知该朝着哪个方向踏出脚步。 2. 引申义:还用来形容慢慢地走。这种慢慢走的姿态往往不是轻快敏捷的,而是带有一种迟缓、犹豫或者沉思的情绪在其中。比如在描写一个失落的人在街头漫步时,可以用“踯躅于街头巷尾”,表现出他那种失魂落魄、缓缓前行的状态。 三、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在古代诗词中,“躅”字常常被诗人用来营造一种惆怅、幽远的意境。如“踯躅青骢马,流连翠羽旗。”这里的“踯躅”不仅描绘出马行走时的状态,更烘托出一种略带惆怅的氛围。诗人借助这个字,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所描绘的场景之中,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欲行又止、思绪万千的情绪。 四、文化内涵 从文化角度来看,“躅”字反映了古人对人类行为动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准的表达。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行走状态的字,更蕴含着古人对人类内心世界与外在行为关系的深刻理解。当一个人踯躅时,往往是内心有诸多想法、情感或者顾虑在起作用,这种外在的行为表现成为了古人表达复杂精神世界的一个窗口。 总之,“躅”这个字以其独特的读音、字形、字义以及在文学作品和文化中的特殊意义,在汉语的宝库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和品味。

躅


※ 躅的意思、基本解释,躅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zhú

〈名〉

(1) 足迹 [foot mark;rack]

躅,蹢躅也。从足,蜀声。——《说文》。按,迹也。

三辅谓牛蹄处为躅。——《一切经音义》引《汉书叙传音义》

企望尘躅。——《尔雅序》

尘游躅于蕙路。——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

(2) 又如:躅路(行走的足迹)

词性变化

zhú

〈动〉

(1) 用于“踯躅”。徘徊不行 [pace up and down]

羸豕孚蹢躅。——《易·姤》

(2) 又如:躅踯(徘徊)

(3) 践踏;踏踩 [trample]

师旷东躅其足。——《周书·太子晋》。注:“东躅,蹋也。”

朝露白如玉,我不敢躅,恐湿我足。——刘明《鸡鸣一首赠宗文侄》

(4) 又如:躅躅(行走的样子);躅足(犹跺脚);躅陆(顿足跳跃的样子);躅蹐(小步行走)

(5) 另见 zhuó

基本词义

zhuó

〈名〉

(1) 足迹 [footprint]

躅,钲躅也。从足,蜀声。——《说文》。按,迹也。

尘游躅于蕙路。——南朝齐· 孔稚圭《北山移文》

(2) 又如:躅路(道路)

(3) 功绩 [achievement]

校长程君 仲沂及奉职斯校之诸君子,低回遗躅,观感实深。—— 梁启超《戴东原图书馆缘起》

(4) 另见 zhú

康熙字典

躅【酉集中】【足部】 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3画

〔古文〕?《唐韻》直錄切《集韻》《韻會》廚玉切,?音蠋。《說文》蹢躅。詳蹢字註。《史記·淮隂侯傳》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

《荀子·禮論篇》躑躅焉。《註》躑躅,以足擊地。

《集韻》直角切,音濁。《類篇》迹也。《前漢·敘傳》伏孔周之軌躅。

《韻補》叶直律切《韓愈·樊宗師墓銘》文從字順,各識職,有欲求之,此其躅。《廣韻》同䠱。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躅【卷二】【足部】

蹢躅也。从足蜀聲。直録切

说文解字注

(躅)蹢躅也。蹢躅雙聲。从足。蜀聲。直錄切。三部。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