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霰
拼音
xiàn
注音ㄒ一ㄢˋ
部首雨部 总笔画20画 结构上下
五笔FAET 五行金 统一码9730
笔顺一丶フ丨丶丶丶丶一丨丨一丨フ一一ノ一ノ丶
名称横、点、横撇/横钩、竖、点、点、点、点、横、竖、竖、横、竖、横折钩、横、横、撇、横、撇、捺
部首雨部 总笔画20画 结构上下
五笔FAET 五行金 统一码9730
笔顺一丶フ丨丶丶丶丶一丨丨一丨フ一一ノ一ノ丶
名称横、点、横撇/横钩、竖、点、点、点、点、横、竖、竖、横、竖、横折钩、横、横、撇、横、撇、捺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霰
⒈ 〔霰弹(
)〕炮弹的一种,内装黑色炸药和小铅球、钢球,弹头装有定时的引信,能在预定目标上空及附近爆炸。亦称“榴霰弹”、“子母弹”、“群子弹”。⒉ 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
异体字
- 䨷
- 䨘
造字法
形声:从雨、散声
English
hail, sleet
最读网霰字讲解
霰:雪珠的别样风情
在纷飞的雪花中,有一个字,虽不常被提及,却别有一番韵味,那就是“霰”。它不仅是一个生僻字,更是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的象征。
“霰”,读音为xiàn。从字形上看,它是由“雨”和“散”两个部分组成。雨,作为降水的一种形式,通常给人以湿润、清爽的感觉;而“散”,则暗示了颗粒状、分散的状态。当雨滴凝聚成小颗粒,纷纷扬扬地落下时,就形成了“霰”。
在气象学中,“霰”是一种白色不透明的固体降水,是高空中的水汽在冷空气作用下形成的冰晶落到地面的一种天气现象。它常常出现在寒冷的冬季,给大地披上一层洁白的雪袍。
除了文学和气象学的意义外,“霰”字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诗词中,诗人常用“霰”来形容雪花的美丽和纯洁。比如,唐代诗人韩愈在《春雪》一诗中写道:“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里的“飞花”即指“霰”,形象地描绘了雪花飘落的美丽景象。
此外,“霰”字还具有一定的象形性。它的形状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珠子,给人一种小巧玲珑、玲珑剔透的美感。这种美感在视觉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对“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学习“霰”字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它的语义和用法,还可以领略到汉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霰”等生僻字的学习和积累,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霰”这个字虽然生僻,但它所蕴含的意义和美感却是无穷的。让我们在欣赏它独特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 霰的意思、基本解释,霰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霰
〈名〉
(形声。从雨,散声。本义:雪珠) 同本义。亦称“雹” [graupel;sleet]
夜深烟火灭,霰雪落纷纷。——白居易《秦中吟》
康熙字典
霰【戌集中】【雨部】 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唐韻》蘇甸切《集韻》《韻會》《正韻》先見切,
先去聲。《說文》稷雪也。从雨散聲。《詩·小雅》如彼雨雪,先集維霰。《箋》將大雨雪,始必微溫,雪自上下,遇溫氣而搏,謂之霰。《大戴禮》陽之專氣爲霰。《註》隂氣在雨水,凝滯爲雪。陽氣薄之,不相入,散而爲霰。故春秋榖梁說曰:霰者,陽脅隂之符也。《釋名》霰,星也。水雪相搏,如星而散也。《埤雅》閩俗謂之米雪,言其霰粒如米,所謂稷雪,義蓋如此。今名濇雪,亦名濕雪。
又《字彙補》佛之外道曰霰尼。見楞嚴經。《說文》或作䨘。《玉篇》亦作。《集韻》或作霚。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䨷【卷十一】【雨部】
稷雪也。从雨聲。䨘,䨷或从見。穌甸切
说文解字注
(䨷)稷䨮也。謂雪之如稷者。毛詩傳曰。霰、暴雪也。暴當是黍之字誤。俗謂米雪、或謂粒雪皆是也。曾子曰。陽之專氣爲霰。詩箋云。將大雨雪。始必微溫。雪自上下。遇溫氣而團。謂之霰。久之寒勝則大雪矣。从雨。聲。穌甸切。十四部。
(䨘)霰或从見。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