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髐
拼音
xiāo
注音ㄒ一ㄠ
部首骨部 总笔画21画 结构左右
五笔MEFQ 统一码9AD0
笔顺丨フフ丶フ丨フ一一一丨一一丨一一丨一一ノフ
名称竖、横折、横折、点、横撇/横钩、竖、横折钩、横、横、横、竖、横、横、竖、提、横、竖、横、横、撇、竖弯钩
部首骨部 总笔画21画 结构左右
五笔MEFQ 统一码9AD0
笔顺丨フフ丶フ丨フ一一一丨一一丨一一丨一一ノフ
名称竖、横折、横折、点、横撇/横钩、竖、横折钩、横、横、横、竖、横、横、竖、提、横、竖、横、横、撇、竖弯钩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髐
⒈ 〔髐然〕骨骼枯空而破损的样子,如“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髐有形。”
⒉ 古同“髇”。
异体字
- 髇
最读网髐字讲解
髶髶:古时指小儿垂发,亦指两鬓中的白发。
在古代汉语中,“髶”这个字并不常见,但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它被用来形容小儿的头发,或者特指两鬓的白发。这个字虽然不常用,但它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髶”字的构成。从字形上看,“髶”由“髟”和“小”两个部分组成。“髟”是“毛”的异体字,表示毛发;而“小”则在这里作为修饰语,用来限定“髟”的范围。因此,“髶”可以理解为毛发的一种形态,通常是指婴儿或儿童的头发。
在古代文献中,“髶”字常被用来描绘小儿的形象。比如,在《诗经·小雅·采薇》中有这样的描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生我劬劳,使我甘坐而食。朝食于前,夕饮于堂。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欢言笑语,乐且无疆。见尔不藏,我思不远。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这首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髶”字,但通过对小儿形象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和期望。
除了描绘小儿头发外,“髶”字还常被用来形容两鬓的白发。这种用法源于古代人们对长寿的追求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白发是年老的象征,而“髶”字则成为了一种表达这种情感的载体。比如,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有这样的记载:“宋国子罕曰:‘我海滨之盐,从者千乘。’对曰:‘国非盐不足以食,民非盐不得食。’”这里的“盐”可以理解为“髶”,因为两者都与“盐”有关。这句话表达了宋国人对于盐的珍视,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此外,“髶”字还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描述性的词汇,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崇尚自然、追求和谐与平衡。这种思想体现在“髶”字的运用上,即通过描绘小儿头发或两鬓白发来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总之,“髶髶”这个字虽然不常见,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通过对“髶”字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汉语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髐的意思、基本解释,髐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髐
〈形〉
(1) 枯骨暴露 [(of bone)exposing]
庄子之 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庄子·至乐》
(2) 又如:髐形(尸骨显露)
康熙字典
髐【亥集上】【骨部】 康熙筆画:22画,部外筆画:12画
《集韻》虛交切,音哮。《玉篇》髐,箭也。
又《莊子·至樂篇》莊子之楚,見空髑髏,髐然有形。《釋文》髐,白骨貌。
又《集韻》馨幺切,音撓。義同。
交流分享
- 髐的词语
- 髐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