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捽字的解释
捽

拼音 zuó 注音ㄗㄨㄛˊ
部首扌部 总笔画11画 结构左右
五笔RYWF 统一码637D
笔顺一丨一丶一ノ丶ノ丶一丨
名称横、竖钩、提、点、横、撇、点、撇、点、横、竖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zuó(ㄗㄨㄛˊ)

⒈  方言,揪;抓:捽头发。捽着不放。

⒉  拔(草)。

⒊  抵触;冲突:“戎夏交捽。”

异体字

  • ?
  • ?

造字法

形声:从扌、卒声

English

clutch, grasp; pull up; contradict

最读网捽字讲解

《说“捽”》 在汉字的大家族中,“捽”这个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但它却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内涵。 一、字形结构 “捽”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为提手旁“扌”,这一偏旁往往与手的动作相关,表示这个字所表达的意义和手的操作有联系;右边是“卒”。“卒”字有多种读音和含义,在这里它作为声旁兼表意部分,“卒”有快速、突然的感觉,这也为“捽”字的意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字义解析 1. 摔、揪住等基本义 “捽”的本义是揪住、拉住。例如在古文中可能会有这样的描述:“两卒捽老人诣水次。”这里的“捽”生动地描绘出士卒揪住老人带到水边的动作,强调了手部动作的强制性和突然性。 它还有摔的意思。“捽其人于地”,就是把那个人摔倒在地上,这个动作往往带有一定的力量感,是一种比较粗暴地将人从站立状态变为倒地状态的行为。 2. 表示冲突、搏斗中的动作 在一些描述战斗或者激烈冲突的场景中,“捽”字也会出现。“两军相接,士卒交捽”,描绘了双方士兵扭打在一起的画面,体现出战斗的激烈程度,是一种近身肉搏时互相拉扯、揪斗的动作。 三、在文化和语言中的体现 1.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或者史书中,“捽”字虽然不算是频繁出现的高频词,但一旦出现就能准确地传达出特定的情境和氛围。如在描写市井纠纷或者战场厮杀时,这个字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种紧张、激烈的场面。 2. 对理解古代社会行为规范的作用 从“捽”字所表达的动作来看,它涉及到对他人的身体接触和控制。在古代社会,这种行为受到严格的礼仪和社会规范的约束。非必要的情况下,随意“捽”人是不符合道德甚至可能触犯法律的。所以通过对这个字的研究,我们也能侧面了解古代社会的秩序和人际交往中的行为界限。 总之,“捽”这个字虽然看似简单、生僻,但它却像一把小小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化、社会行为和语言表达丰富内涵的大门。

捽


※ 捽的意思、基本解释,捽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zuó

〈动〉

(1) 揪持头发 [hold tight]

捽,持头发也。从手,卒声。——《说文》

捽胡投何罗殿下。——《汉书·金日磾传》

不使捽抑而刑之也。——《汉书·贾谊传》

捽博其颊。——《汉书·王尊传》

詈侮捽搏。——《荀子·正论》

拔剑以刺王子庆忌,王子 庆忌捽之,投之于江。——《吕氏春秋》

(2) 泛指揪住

捽下提殴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捽使跪。

(3) 又如:小孩儿捽住妈妈的衣服;捽着他胳膊就往外走;捽引(揪拉);捽抑(揪住往下按);捽拽(揪住拖拽);捽挽(揪拉);捽搏(揪打;捕捉)

康熙字典

捽【卯集中】【手部】 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集韻》《韻會》?昨沒切,存入聲。《說文》持頭髮也。《廣韻》手持也。《前漢·金日磾傳》捽胡投何羅殿下。《註》胡,頸也。捽其頸而投殿下也。《淮南子·汜論訓》溺則捽其髮而拯。

拔取也。《前漢·貢禹傳》農夫父子,捽屮把土。

交對也。《晉語》戎夏交捽。

觸也。《莊子·列禦寇》齊人之井,飲者相捽也。《韓愈詩》峽山逢颶風,雷電助撞捽。

《正韻》即律切,音卒。義同。

《唐韻》慈卹切《集韻》昨律切,?音崒。亦持也。

《集韻》蒼沒切,音猝。捽攃,行草聲。

蘇骨切,音窣。與曲禮卹勿之卹同。摩也。

祖對切,音晬。推也。與捘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捽【卷十二】【手部】

持頭髮也。从手卒聲。昨没切

说文解字注

(捽)持頭髮也。金日磾傳。日磾捽胡、投何羅殿下。孟康曰。胡音互。捽胡、若今相僻臥輪之類也。晉灼曰。胡、頸也。捽其頸而投殿下也。从手。卒聲。昨没切。十五部。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