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訾字的解释
訾

拼音 注音
部首言部 总笔画13画 结构上下
五笔HXYF 五行 统一码8A3E
笔顺丨一丨一ノフ丶一一一丨フ一
名称竖、横、竖、提、撇、竖弯钩、点、横、横、横、竖、横折、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zī(ㄗ)

⒈  钱财:訾算。

⒉  估量,限度:“訾粟而税”。

⒊  希求:“不訾重器”。

⒋  古同“咨”,嗟叹声。

⒌  古同“恣”,恣纵,狂放。

⒍  姓。

异体字

  • 訿
  • ?
  • ?
  • ?
  • ?

造字法

形声:从言、此声

English

bad-mouth; criticize; defects

最读网訾字讲解

《说“訾”》 在浩如烟海的汉字家族中,“訾”是一个独特而富有内涵的字。 一、读音与字形 “訾”,读音为zī或者cǐ。当读zī时,其字形结构为上下结构,上面是“此”,下面是“言”。这种上下结构的组合方式在汉字中颇为常见,往往蕴含着一定的意义关联。而读cǐ的时候,现在相对较少使用。 二、释义 1. 读zī时的含义 - 钱财、财货 - 在古代社会,财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訾”表示钱财的数量,例如“訾算”这个词,在汉代,官府对百姓征收的财产税就被称为訾算。这反映了当时以家庭财产为基础的一种税收制度,也体现了“訾”字在衡量财富方面的重要性。 - 估量、衡量 - 从“言”从“此”的字形来看,“言”有表述、表达的意思,“此”指代某个对象。“訾”就有对事物进行估量的含义。如“訾度”一词,就是估量、揣度的意思。人们需要对事物进行判断、评估,无论是对于人的品德、才能,还是对于事物的价值、规模等,都离不开这种估量的行为。 - 毁谤、非议 - 这一含义与言语的表达密切相关。当人们用言语去诋毁他人时,就如同用一种负面的力量去衡量别人,从而得出不良的评价。例如“訾詈”,就是辱骂、诽谤的意思。在社会交往中,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它违背了尊重他人的原则,往往会给被诋毁者带来精神上的伤害。 2. 读cǐ时的含义(古汉语用法) - 在古汉语中,“訾”读cǐ时,有“姓氏”的意思。虽然现在这个读音和含义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但在研究古代姓氏文化或者解读古代文献时,了解这一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相关内容。 三、文化内涵与现代应用 1. 文化内涵 - “訾”字所蕴含的财富、估量和毁谤等多重含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关系。在古代,财富的衡量与社会阶层、个人地位密切相关;而对人或事的估量则体现了一种哲学思考和社会评判标准;毁谤行为则是社会道德规范需要约束的对象。这些含义背后,是古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经济体系和文化观念的综合体现。 2. 现代应用 - 在现代汉语中,“訾”字虽然不常单独使用,但它的一些衍生词仍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自訾”,表示自我毁谤、自己贬低自己,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要自我否定。同时,在一些文学作品或者正式的论述中,偶尔也会出现“訾詈”这样的词汇,用来形容恶意的诋毁行为,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批判力度。 总之,“訾”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语言演变的大门,它在汉字的长河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訾


※ 訾的意思、基本解释,訾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动〉

(1) 衡量;计量 [measure]

息耗减损通于不訾。——《淮南子·原道》

訾功丈而知人数。——《吕氏春秋·知度》。注:“相也。”

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国语·齐语》

(2) 又如:訾粟(度量粟米);訾计(估量计算);訾相(衡量省视);訾省(计算、察核财物)

(3) 考虑;希求 [consider;seek for]

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韩非子》

不訾重器,毋訾衣服成器。——《礼记·少仪》

(4) 又如:訾问(考虑、过问)

(5) 放纵 [indulge]

离纵而跂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

词性变化

〈名〉

(1) 通“赀”。钱财 [property]

家訾累数巨万矣。——《史记》

以訾为骑郎。——《史记·张释之传》

以訾助边。——《盐铁论·击之》

(2) 又如:訾用(资产财用);訾算(钱财数目。指买官的钱;用钱来计算);訾产(资产,财产)

(3) 古地名 [Zi,an ancient place name]。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夏,四月,乙酉,单子取 訾。——《左传》

(4) 疾病 [illness]

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管子·入国》

(5) 又如:訾厉(疾病,灾害)

(6) 缺点 [defect]

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礼记·檀弓下》

(7) 又如:訾缺(过错与缺失)

(8) 姓。如:訾陬(复姓)

(9) 另见

基本词义

〈动〉

(1) (形声。从言,此声。本义:毁谤,非议)

(2) 同本义 [caluminate;slander]

訾,訾訾不思称意也。从言,此声。——《说文》

四制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礼记·丧服》。注:“口毁曰訾。”

不訾小忿。——《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公子沓訾之。——《吕氏春秋·审应》。注:“毁也。”

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泛论》

诋訾今古。——《战国策·魏策》

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汜论训》

(3) 又如:訾美(毁誉);訾怨(诽谤怨恨);訾病(提出他人缺失而加以讥评,非议);訾短(非议,诋毁)

(4) 厌恶;极其讨厌并憎恶 [detest]

訾食者不肥体。——《管子》

(5) 又如:訾食(厌食);訾怨(厌恨)

(6) 指责 [blame]

夫名盛则责望备,实不副则訾咎深。——《新唐书》

(7) 又如:訾戈(痛骂弋猎的人);訾咎(指责非难);訾屈(责骂)

(8) 另见

康熙字典

訾【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將此切《集韻》《韻會》蔣氏切《正韻》祖似切,?音子。《說文》不思稱意也。引《詩·小雅》:翕翕訾訾。《徐曰》言不思稱事之意也。今文相承皆作訿。《爾雅·釋訓》翕翕訾訾,莫供職也。《詩》《釋文》引《韓詩》云不善之意。《朱傳》潝潝,相和也。訿訿,相詆也。

《玉篇》毀也。《禮·曲禮》不苟訾。《疏》相毀曰訾。《管子·形勢解》毀訾賢者之謂訾。

《集韻》本作疵。《荀子·不苟篇》正義直指舉人之過惡,非毀疵也。《韻會》疵毀字今文相承作訾毀久矣。

惡也。《管子·形勢篇》訾食者不肥體。《註》惡食之人憂嫌致疾,故不能肥體。

恣也。《荀子·非十二子篇》以不俗爲俗,離蹤而跂訾者也。《註》訾讀爲恣。跂訾,謂跂足違俗而恣其志意也。

《廣韻》卽移切《集韻》《韻會》將支切,?紫平聲。義同。

《類篇》思也。《禮·少儀》不訾重器。《註》訾,思也。《唐書·李勣傳》臨時選將,必訾相其奇龎福艾者遣之。《音義》訾,思也。

量也。《前漢·枚乗傳》舉吳兵以訾于漢。《李奇曰》量也。《商子·懇令篇》訾粟而稅。《註》量也。

限也。《管子·君臣篇》吏嗇夫盡有訾程事律。《註》訾,限。程,準也。

病也。《禮·檀弓》故子之所刺於禮者,亦非禮之訾也。《註》病也。

《揚子·方言》何也。湘潭之原,荆之南鄙,謂何爲曾,或謂之訾。若中夏言何爲也。《註》今江東人語亦云訾爲,聲如斯。

地名。《左傳·僖十八年》而後師于訾婁。《註》衞邑。

《文十六年》以侵訾枝。《註》楚邑。

《襄十年》楚伐宋師于訾母。《註》宋地。

《昭二十三年》單子取訾。《註》訾在河南鞏縣西南訾城是也。《路史》訾有二:西訾在維,東訾在鞏。

姓。《前漢·功臣表》有樓虛侯訾順,又複姓。《潛夫論》訾辱氏,趙嬴姓也。

與貲同。財也。《前漢·司馬相如傳》更名相如,以訾爲郞。《註》訾讀與貲同,財也。以家財多,得拜爲郞也。

通作茈。苻茈,草名。《後漢·劉聖公傳》南方飢饉,人庶掘鳧茈而食之。《註》續漢書作苻訾。

與觜通。娵訾,北方宿名。亦作娵觜。詳角部觜字註。

《集韻》《韻會》?才支切,音疵。亦毀也。《正韻》才資切,音茨。義同。《莊子·山木篇》無譽無訾。徐邈讀。

《正韻》同啙。《史記·貨殖傳》呰窳偸生。《前漢·地理志》作啙。《徐廣曰》啙窳,苟且惰嬾也。應劭曰:啙,弱也。師古曰:短也。

《集韻》《正韻》?津私切,音咨。亦思也。

《正字通》與咨通。《前漢·禮樂志》訾黃其何不徠下。《師古註》訾,嗟歎辭也。黃,乗黃也。歎乗黃不來下也。

《集韻》子禮切,音濟。《博雅》諀訾也。

《字彙補》宗吳切,音租。足訾,獸名。《山海經贊》見人則呼其名足訾。《集韻》或作?,亦書作訿。《字彙補》又作??,非。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訾【卷三】【言部】

不思稱意也。从言此聲。《詩》曰:“翕翕訿訿。”將此切

说文解字注

(訾)訾訾、逗。二字今補。不思稱意也。釋訓云。翕翕訿訿、莫供職也。毛傳云。潝潝然患其上。訿訿然不思稱其上。不思稱其上者、謂不思報稱其上之恩也。大雅傳云。訿訿、寙不供事也。二傳辭異義同。意者、意內言外之意。按禮記少儀注。訾、思也。凡二見。此别一義。从言。此聲。將此切。十五十六部。按呰毁字古作呰。與訾别。後人混用。詩曰。翕翕訿訿。小雅文。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