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俑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俑
⒈ 古代殡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木俑。陶俑。女俑。兵马俑。
汉英互译
tomb figure
造字法
形声:从亻、甬声
English
wooden figure buried with dead
最读网俑字讲解
“俑”字的语文讲解
“俑”,这个汉字在汉语中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更承载着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精华。
首先,从字形上来看,“俑”字由“人”和“陶”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人”代表人类,而“陶”则与陶瓷、塑造有关。这两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形象地表达了“俑”的含义——即人类被塑造出来的陶瓷制品,通常用于随葬。
在历史文化背景中,“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魂,需要特殊的仪式来安抚它们。因此,在丧葬文化中,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随葬品,更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的象征。
从艺术角度来看,“俑”的造型各异,有威武的将军、端庄的皇后、可爱的儿童等。这些俑的形象生动逼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这些俑,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审美观念以及雕塑艺术的发展水平。
此外,“俑”字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对逝者的纪念,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相信逝者的灵魂会继续存在,并保佑子孙后代平安顺利。因此,制作俑的过程也是一次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总之,“俑”这个字虽然简单,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却是非常深厚的。通过学习和了解“俑”,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艺术,还可以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本身。

※ 俑的意思、基本解释,俑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俑
〈名〉
(1) (形声。从人,甬(
)声。本义:古代陪葬用的偶人,一般为木制或陶制。因象人。故从人) 同本义 [figurine]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埤苍》
俑有面目机发,似于生人。——《通典》引《礼记》
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礼记·檀弓》
(2) 又如:陶俑;武士俑
康熙字典
俑【子集中】【人部】 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集韻》《韻會》《正韻》尹竦切,音勇。從葬木偶。《禮·檀弓》孔子謂爲芻靈者,善爲俑者不仁。《註》芻靈,束草爲人形,以爲死者之從,略似人形。俑則設機發動,全似人,能踊躍也。今倡端不善曰作俑。
又《廣韻》《正韻》他紅切,音通。《說文》痛也。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俑【卷八】【人部】
痛也。从人甬聲。他紅切。又,余隴切
说文解字注
(俑)痛也。此與心部恫音義同。禮記孟子之俑、偶人也。俑卽偶之假借字。如喁亦禺聲而讀魚容切也。假借之義行而本義廢矣。廣韵引埤蒼說。木人送葬。設關而能跳踊。故名之俑。乃不知音理者強爲之說耳。从人。甬聲。他紅切。九部。按玉篇云。說文他紅切。此葢出音隱。痛義之咅如是。大徐云。又余隴切。則木偶之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