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裺
拼音
yǎn ān
注音一ㄢˇ ㄢ
部首衤部 总笔画13画 结构左右
五笔PUDN 统一码88FA
笔顺丶フ丨ノ丶一ノ丶丨フ一一フ
名称点、横撇/横钩、竖、撇、点、横、撇、捺、竖、横折、横、横、竖弯钩
部首衤部 总笔画13画 结构左右
五笔PUDN 统一码88FA
笔顺丶フ丨ノ丶一ノ丶丨フ一一フ
名称点、横撇/横钩、竖、撇、点、横、撇、捺、竖、横折、横、横、竖弯钩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裺
⒈ 围在小孩子胸前使衣服保持清洁的东西,即围嘴儿。
⒉ 衣缝缘边。
⒊ 衣领。
其他字义
裺
⒈ 〔裺篼〕古代一种饮马的器具。
统一码
裺字UNICODE编码U+88FA,10进制: 35066,UTF-32: 000088FA,UTF-8: E8 A3 BA。
裺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最读网裺字讲解
“裰”是一个汉字,读音为zhé或shè。在现代汉语中,这个字并不常用,但在古代文献和一些文学作品中仍有出现。下面是对“裰”字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衣物的制作:“裰”字最初与衣物制作相关。它可以指一种特定的服装,如“襦裙”、“裰袍”,这些词语描述了古代女性常穿的裙子或长袍。
2. 动词含义:“裰”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意为“缝制”或“制作”。例如,“裰裳”就是指缝制衣服。
二、出处与用法
1. 古文献中的用法:在古代文献中,“裰”字常出现在描述古代服饰或手工艺的语境中。如《礼记·玉藻》中有“士不衣裘裳,谓之贱人”之句,而“裰”作为衣物的一种,也常在此类文献中被提及。
2. 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在古代的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中,“裰”字也时有出现,通常用于描绘人物的穿着或动作。如在一些描写古代文人雅士生活的作品中,“裰袍”常被用来形容他们闲适的生活方式。
三、文化与历史背景
“裰”字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和手工艺水平。在古代社会,服饰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是人们审美观念的重要体现。因此,“裰”字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衣物的意义,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此外,“裰”字还与古代的手工艺密切相关。古代工匠通过精湛的缝制技艺,将布料制作成各种精美的服饰和工艺品。这种技艺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总结与启示
“裰”字虽然不常见于现代汉语中,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却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通过学习和了解“裰”字的意义和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和手工艺水平,从而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裰”字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积累和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裺的意思、基本解释,裺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裺【申集下】【衣部】 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於檢切《集韻》衣檢切,音掩。《玉篇》緣也。《說文》裺謂之褗。
又《集韻》烏含切,音菴。《揚子·方言》飮馬橐,自關而西謂之裺囊,或謂之裺篼。
又《廣韻》於劒切,音俺。衣寬也。
又《揚子·方言》裺謂之襦。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裺【卷八】【衣部】
褗謂之裺。从衣奄聲。依檢切
说文解字注
(裺)褗謂之裺。葢奄覆之義。方言曰。裺謂之襦。又曰。懸裺謂之緣。又曰。繞循謂之?裺。皆不與許同。从衣。聲。依檢切。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