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髆
拼音
bó
注音ㄅㄛˊ
部首骨部 总笔画19画 结构左右
统一码9AC6
笔顺丨フフ丶フ丨フ一一一丨フ一一丨丶一丨丶
名称竖、横折、横折、点、横撇/横钩、竖、横折钩、横、横、横、竖、横折、横、横、竖、点、横、竖钩、点
部首骨部 总笔画19画 结构左右
统一码9AC6
笔顺丨フフ丶フ丨フ一一一丨フ一一丨丶一丨丶
名称竖、横折、横折、点、横撇/横钩、竖、横折钩、横、横、横、竖、横折、横、横、竖、点、横、竖钩、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髆
⒈ 古同“膊”。
异体字
- 䯙
- 拍
- 胉
English
shoulder blade
最读网髆字讲解
“髆”字的语文讲解
“髆”是一个汉字,其读音为bō,属于形声字。从骨,薄声。本义指脊梁骨。
一、字形结构
“髆”字由“骨”和“薄”两部分组成。其中,“骨”作为形旁,表示这个字的本义与身体部位有关;“薄”作为声旁,提示了字的读音,并且与“薄”(báo)字意义相近,但在这里作为声符。
二、字义演变
在古代汉语中,“髆”字的本义是脊梁骨。随着时间的推移,字义逐渐扩展,也可以用来形容骨头弯曲的样子,如“髆骨”(指脊梁骨弯曲)。
三、词语搭配
“髆”字常出现在与身体部位或骨骼相关的词语中,如“髆带”(系在腰间的宽带,古代多用皮革制成),“髆骨”(指脊梁骨)等。
四、语境示例
1. 描述人的体态:他身材高大,但背部略显弯曲,真是个“髆骨峥嵘”的人。
2. 古诗中的意象:唐代诗人李贺在《马诗二十三首·其五》中写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里的“金络脑”指的是骏马身上的金属装饰,而“髆”字则让人联想到马的骨架和肌肉。
五、总结
“髆”字虽然不算是常用字,但其独特的字形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了解。通过学习“髆”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中关于身体部位的描述,以及汉字的构造和演变规律。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髆”这个字。

※ 髆的意思、基本解释,髆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髆【亥集上】【骨部】 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補各切《集韻》《韻會》伯各切,音博。《說文》肩甲也。《前漢·武帝紀》皇子髆爲昌邑王。《註》晉灼曰:髆,許愼以爲肩髆字。《集韻》或作䯙。
又《集韻》匹各切,音粕。義同。本作䯙。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髆【卷四】【骨部】
肩甲也。从骨尃聲。補各切
说文解字注
(髆)肩甲也。肉部曰。肩、髆也。單呼曰肩。絫呼曰肩甲。甲之言葢也。肩葢乎衆體也。今俗云肩甲者、古語也。釋名作肩甲。靈樞經作肩胛。水經注云。如人袒胛。故謂之赤胛山。胛者、甲之俗也。應劭漢書注曰。大宛天馬汗血。汗從前肩髆中出。如血。周禮醢人豚拍注云。或曰豚拍、肩也。然則假拍爲髆字。从骨。尃聲。補各切。五部。
交流分享
- 髆的词语
- 髆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