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棰字的解释
棰

拼音 chuí 注音ㄔㄨㄟˊ
部首木部 总笔画12画 结构左右
五笔STGF 五行 统一码68F0
笔顺一丨ノ丶ノ一丨一丨丨一一
名称横、竖、撇、点、撇、横、竖、横、竖、竖、横、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chuí(ㄔㄨㄟˊ)

⒈  短木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⒉  用棍子打,杖刑:“笞棰暴国,齐一天下”。

⒊  鞭子,鞭打:“士以马棰击亭长”。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木、垂声

最读网棰字讲解

“橛”字的语文讲解 “橛”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字,但在古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读音是jiǔ,部首是木,笔画数为12画。这个字的基本含义是“桩”,通常用于形容树木被砍倒后树立在地上的木桩。 一、字义解析 1. 基本含义:“橛”字最直接的含义就是木桩。在古代,人们常常将树砍倒后,在其根部砍一个洞,然后将树竖立起来,这个洞所在的树干就成为了木桩。 2. 引申含义:除了基本的木桩含义外,“橛”还可以引申为支撑物或固定物的意思。比如,在建筑中,支架、柱子等都可以被称为“橛”。 二、字形的演变 “橛”字的字形比较简单,由“木”和“橛”两部分组成。其中,“木”表示它与树木有关,“橛”的形状像一个钉子或柱子,象征着稳固和支撑的作用。通过这种字形设计,古人试图表达出“橛”作为木桩的稳固和支撑功能。 三、语境中的运用 在古文中,“橛”字常用于描述与树木、建筑等相关的场景。例如: “橛柳”指的是两棵柳树并排地树立着,形容柳树成荫的景象。 “橛杆”则是指直立的木杆,常用于建筑、桥梁等工程中作为支撑。 此外,“橛”字在一些成语和典故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橛榆”指的是两棵榆树并立,用来比喻兄弟和睦共处;“橛杪”则是指树梢,常用于描绘树木茂盛的景象。 四、文化内涵 “橛”字不仅是一个实用的汉字,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树木的崇拜和利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橛”字也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注重稳固和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平衡和稳定。 总之,“橛”是一个充满智慧和韵味的汉字。通过对其字义、字形、语境和文化内涵的讲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字,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棰


※ 棰的意思、基本解释,棰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chuí

〈名〉

(1) (形声。从木,垂声。本义:短木棍)

(2) 同本义 [short club;rod]

一尺之棰。——《庄子·天下》

身体痛,则谓鬼持棰杖殴击。——王充《论衡·订鬼》

(3) 又如:棰革(杖鞭);棰楚(杖刑)

(4) 鞭子,马鞭 [whip]

季氏负箠谢过。——《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

其次关木索,被箠楚。——《汉书·司马迁传》

手苦于箠辔。——《汉书·王吉传》

(5) 又如:棰策(鞭子);棰楚(鞭杖之类刑具)

词性变化

chuí

〈动〉

(1) 同“捶”。敲打 [flog with a club]

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汉书·路温舒传》

(2) 又如:棰杖(用杖责打);棰顿(捶敲)

(3) 鞭笞 [whip]。如:棰殴(鞭打);棰拊(鞭策);棰笞(鞭责)

康熙字典

棰【辰集中】【木部】 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集韻》《正韻》?主蕊切,追上聲。《說文》以杖擊也。《周禮·天官·脯腊註》薄腊曰脯,棰之而施薑桂曰鍛。《前漢·路溫舒傳》棰楚之下,何求不得。

《集韻》都果切,音朶。木叢生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捶【卷十二】【手部】

以杖擊也。从手垂聲。之壘切

说文解字注

(捶)㠯杖擊也。內則注曰。捶、擣之也。引申之、杖得名捶。猶小擊之曰扑、因而擊之之物得曰扑也。擊馬者曰箠。从手。垂聲。之壘切。壘當作垒。十六部。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