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蹴
拼音
cù
注音ㄘㄨˋ
部首足部 总笔画19画 结构左右
五行金 统一码8E74
笔顺丨フ一丨一丨一丶一丨フ一丨ノ丶一ノフ丶
名称竖、横折、横、竖、横、竖、提、点、横、竖、横折、横、竖钩、撇、点、横、撇、竖弯钩、点
部首足部 总笔画19画 结构左右
五行金 统一码8E74
笔顺丨フ一丨一丨一丶一丨フ一丨ノ丶一ノフ丶
名称竖、横折、横、竖、横、竖、提、点、横、竖、横折、横、竖钩、撇、点、横、撇、竖弯钩、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蹴
⒈ 踢:蹴鞠(踢球)。
⒉ 踏:蹴踏。一蹴而就。
异体字
- 踓
- 蹙
- 蹵
造字法
形声:从足、就声
English
kick; tread on; leap; solemn
最读网蹴字讲解
“蹴”字的语文讲解
“蹴”是一个汉字,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蹴”主要表示用脚踢的动作,但在古代文献中,它的含义更为广泛。
首先,从字形上来看,“蹴”字由“足”和“出”两个部分组成。“足”指的是脚,而“出”则在这里表示动作的发出。当“足”与“出”结合时,就形成了“蹴”这个字,形象地表达了用脚踢的动作。
在词义上,“蹴”也有着广泛的运用。它可以用来描述各种踢的动作,如“蹴鞠”(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中的“蹴”,就是指用脚踢球的意思。此外,“蹴”还可以用来形容某些动作的迅速和有力,如“蹴步”(形容走路时脚步迅速、稳健)中的“蹴”,就有这样的意味。
除了表示踢的动作外,“蹴”字在一些成语和典故中也经常出现。比如,“蹴而不往”这个成语,就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下》,原文是“蹴而不往,蹴而往矣。”这里的“蹴”是指用脚踢,而“而不往”则表示不去追求或不动手。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虽然有做某事的冲动或意愿,但却不付诸行动。
此外,“蹴”字还与古代的一些礼仪和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各种礼仪来表达敬意和尊重,其中就包括身体接触的动作。而“蹴”作为其中的一种动作,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蹴”这个字虽然简单,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用法却非常丰富多样。通过学习和了解“蹴”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汉语和文化,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汉字的独特魅力和语言的美妙之处。
在现代汉语中,“蹴”字虽然不常用,但它在一些特定的语境和领域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这个字的学习和理解,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蹴的意思、基本解释,蹴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蹴
蹵
〈动〉
(1) (形声。从足,就声。本义:踩,踏)
(2) 同本义 [tread]
蹴,蹑也。——《说文》
蹴,蹋也。以足逆蹋曰蹴。——《一切经音义》引说文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
(3) 又如:蹴跑(践踏);蹴践(践踏);蹴踏(踩;踏)
(4) 踢 [kick]。如:蹴踏(踢);蹴球(踢球);蹴鞠(踢球)
(5) 追逐 [pursue]。如:蹴讨(追迫讨伐);蹴击(跟踪追击)
(6) 另见
基本词义
◎ 蹴
(1) ——“圪蹴”(
):方言,蹲(2) 另见
康熙字典
蹴【酉集中】【足部】 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2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子六切,音噈。《說文》躡也。《孟子》蹴爾而與之。《趙岐註》蹴,蹋也。《後漢·梁冀傳》六博蹴鞠。《註》《劉向·別錄》蹴鞠者,傳言黃帝時所作。或曰起戰國時。《類篇》或作蹙。
又《廣韻》七宿切《集韻》七六切,音䙘。義同。
又《集韻》《類篇》就六切,音摵。蹴然,敬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蹴【卷二】【足部】
躡也。从足就聲。七宿切
说文解字注
(蹴)躡也。玄應云。說文。蹴、蹋也。以足逆蹋之曰蹴。从足。就聲。七宿切。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