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镫字的解释
镫

拼音 dèng 注音ㄉㄥˋ 繁体
部首钅部 总笔画17画 结构左右
五笔QWGU 五行 统一码956B
笔顺ノ一一一フフ丶ノノ丶一丨フ一丶ノ一
名称撇、横、横、横、竖提、横撇/横钩、点、撇、撇、捺、横、竖、横折、横、点、撇、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镫(鐙)dèng(ㄉㄥˋ)

⒈  挂在马鞍两旁的铁制脚踏:马镫。镫骨(听骨之一,形状像马镫)。

异体字

  • ?
  • ?

造字法

形声:从钅、登声

English

lamp; a kind of cooking vessel

最读网镫字讲解

“镫”字的语文讲解 “镫”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字,但在古代文学和诗词中却经常出现。它的读音是dāng,部首是“金”,也可以归“金”部,也可归“火”部,但“火”不作为首笔。这个字有多重含义,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 一、基本含义 首先,“镫”最基本的意思是指古代的一种酒器,类似于现代的酒壶或酒杯。在古代宴饮时,人们常常使用这样的酒器来盛放美酒,与“盏”(古代的酒杯)有相似之处。 二、引申含义 除了指酒器,“镫”还可以引申为其他含义。例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镫”有时被用来借指灯火,特别是在夜晚或暗处时使用的灯火。这种用法不仅丰富了“镫”的文化内涵,也使得它在文学作品中更具象化。 三、文化内涵 “镫”字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灯具不仅是照明工具,更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寄托志向的重要载体。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中,都能找到与“镫”相关的描写。比如,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一诗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首诗中的“寄书长不达”,暗示了夜晚时人们点灯读书或写信的情景,而“镫”作为灯火的一种,自然也成为了这种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用法示例 在现代汉语中,“镫”字的用法相对有限,但仍能在一些固定短语或句子中出现。例如,“红灯绿酒”中的“镫”,可以理解为灯火辉煌的场景,与“红灯”一同构成了夜晚都市的繁华画卷。此外,“镫”字还可以用于一些成语或典故中,如“镫火辉煌”形容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景象。 五、总结 “镫”这个字虽然生僻,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却非常丰富。从古代的酒器到引申为灯火,再到作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载体,“镫”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对于学习语文的人来说,了解并掌握这个字的意义和用法,不仅有助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更深入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现代汉语中,“镫”字虽然不常用,但它在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中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个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镫


※ 镫的意思、基本解释,镫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dèng

〈名〉

(1) 古代盛熟食器皿 [cooker]

镫,锭也。从金,登声。——《说文》。按,即登也。古用瓦,后世范金为之,又制此字。”

执醴授之,执镫。——《礼记·祭统》。注:“镫,豆下跗也。”

(2) 马镫 [stirrup]

镫,鞍镫。——《广韵》

(3) 古同“灯” [lamp;light]

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楚辞·招魂》

康熙字典

鐙【戌集上】【金部】 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都滕切《集韻》《韻會》都騰切,?音登。《說文》錠也。《徐鉉曰》錠中置燭,故謂之鐙。今俗別作燈,非是。《楚辭·招魂》華鐙錯些。《劉公幹·贈五官中郞將詩》明鐙熺炎光。

山名。《山海經》鼓鐙之山。

與登同。《儀禮·公食大夫禮》實于鐙。《註》瓦豆謂之鐙。《疏》詩:于豆于登。毛傳:木曰豆,瓦曰登。《後漢·禮儀志》瓦鐙一,彤矢四。

《廣韻》都鄧切《集韻》《韻會》《正韻》丁鄧切,?音嶝。《廣韻》鞍鐙。《集韻》馬鞁具。《正字通》馬鞍兩旁,足所踏也。《韓致堯詩》和裙穿玉鐙。

《韻會》豆下跗。《禮·祭統》執鐙。《註》鐙,豆下跗也。《釋文》鐙,音登。

丁鄧反。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鐙【卷十四】【金部】

錠也。从金登聲。都滕切〖注〗臣鉉等曰:錠中置燭,故謂之鐙。今俗别作燈,非是。

说文解字注

(鐙)錠也。祭統曰。夫人薦豆執校。執醴授之執鐙。注曰。校、豆中央直者也。鐙、豆下跗也。執醴者以豆授夫人。執其下跗。夫人受之。執其中央直者。按跗、說文作柎。闌足也。鐙有柎。則無足曰鐙之說未可信。豆之遺制爲今俗用燈盞。徐氏兄弟遂以膏鐙解說文。誤矣。生民傳曰。木曰豆。瓦曰登。豆薦菹醢。登薦大羹。箋云。祀天用瓦豆。陶器質也。然則瓦登用於祭天。廟中之鐙。笵金爲之。故其字从金。从金。登聲都滕切。六部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