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缚字的解释
缚

拼音 注音ㄈㄨˋ 繁体
部首纟部 总笔画13画 结构左右
五行 统一码7F1A
笔顺フフ一一丨フ一一丨丶一丨丶
名称撇折、撇折、提、横、竖、横折、横、横、竖、点、横、竖钩、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缚(縛)fù(ㄈㄨˋ)

⒈  捆绑:绑缚。手无缚鸡之力。解缚。

⒉  拘束:束缚。作茧自缚。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ttach、begird、rope、string

造字法

形声:左形右声

English

to tie

最读网缚字讲解

“绑”字的语文解释 “绑”是一个汉字,具有多重含义,通常与捆绑、牵制相关。在现代汉语中,“绑”不仅用于描述物理上的捆绑动作,还常用来比喻限制、约束或羁绊。 一、字的构造 “绑”字由“纟”和“便”两个部分组成。“纟”是绞丝旁,通常与丝线、绳索等有关;“便”则在这里作为声旁,帮助确定字的读音。当“纟”与“便”结合时,就形成了“绑”这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字。 二、字义的引申 1. 物理意义上的“绑”:指用绳子等工具将物体紧紧捆住,使其无法自由移动或解脱。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绳子将衣物、包裹等物品捆扎起来,以便于存放或携带。 2. 比喻意义上的“绑”:除了物理上的捆绑外,“绑”还可以用来比喻限制、约束或羁绊。这种用法通常带有贬义,暗示某种不自由、受限制的状态。例如,“他被人用绳子绑住了手脚,无法自由行动。”这里的“绑”就是比喻意义上的限制和约束。 三、词语中的“绑” 在汉语中,“绑”还常出现在各种词语中,如“绑架”、“绑票”等。这些词语中的“绑”都保留了其原有的意义,即通过某种方式将人或物紧紧捆住或控制住。 “绑架”通常指非法拘禁他人的行为,是一种犯罪行为。 “绑票”则是指勒索财物的一种手段,通常通过欺骗或威胁的手段迫使他人交出财物。 四、语境中的“绑” 在实际语境中,“绑”字的运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用于描述物理上的捆绑动作,还可以用于比喻限制、约束或羁绊的情境。例如,在描述一个人受到束缚、无法自由行动时,可以说“他被紧紧绑住了手脚。”;在形容某种事物或情况受到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时,也可以用“被绑住了”来形容。 总之,“绑”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广泛应用意义的汉字。通过了解其构造、字义引申以及在词语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掌握这个字的语文解释。

缚


※ 缚的意思、基本解释,缚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动〉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或缠织等有关。尃( )声。本义:捆绑)

(2) 同本义 [bind]

缚,束也。——《说文》

战之明日,晋襄公缚 秦囚。——《左传·文公二年》

主缚者亦然,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缚人(捆绑人);缚绑(捆绑);缚住(捆住);缚虎(捆住猛虎。比喻征服极难征服之人);缚送(捆住押送);缚扎(捆扎)

(4) 约束;限制 [tie up]。如:缚束(裹扎);缚裤(扎紧套裤脚管,以便骑乘。泛指戎装)

词性变化

〈名〉

(1) 绳索 [string;rope]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2) 又如:释缚(解缚。解绳)

(3) 量词。用于捆起来的东西。如:一缚书(一捆书)

康熙字典

縛【未集中】【糸部】 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符钁切《集韻》《韻會》伏約切《正韻》符約切《說文》束也。《釋名》縛,薄也。使相薄著也。《廣韻》繫也。《左傳·僖六年》許男面縛銜璧。

《昭二十六年》以幣錦二兩,縛一如瑱。《註》縛,卷也。

《釋名》縛在車下,與輿相連縛也。《急就篇註》縛在車下,主縛軸令輿相連,卽今所謂鉤心也。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符臥切。義同。

《集韻》符遇切,音附。紨或作縛。繩也。《韻會》俗从專作縳,誤。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縛【卷十三】【糸部】

束也。从糸尃聲。符钁切

说文解字注

(縛)束也。束下曰縛也。與此爲轉注。引申之、所以縛。之之物亦曰縛。从糸。尃聲。符钁切。五部。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