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簋字的解释
簋

拼音 guǐ 注音ㄍㄨㄟˇ
部首皿部 总笔画17画 结构上中下
五行 统一码7C0B
笔顺ノ一丶ノ一丶フ一一フノ丶丨フ丨丨一
名称撇、横、点、撇、横、点、横折、横、横、竖提、撇、捺、竖、横折、竖、竖、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guǐ(ㄍㄨㄟˇ)

⒈  古代盛食物器具,圆口,双耳。

异体字

  • ?
  • ?
  • ?
  • ?
  • ?
  • ?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a square basket of bamboo for holding grain used at sacrifices, feast

最读网簋字讲解

“簋”字的语文讲解 “簋”,这个汉字在古代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字形结构。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讲解这个字的含义、用法以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一、字义解析 “簋”,本义是指古代盛食物的器具,类似于现代的碗或盘。它通常用于祭祀、宴会等场合,是古代礼仪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簋”多用于盛放黍稷稻粱等谷物,因此也引申为粮食的代称。 二、字形结构 “簋”字属于形声字。从器,表示与器具有关;从贵,表示珍贵、重要。这反映了“簋”在古代作为礼器的重要性,是贵族和祭祀活动中使用的贵重器物。 三、用法与示例 在古代汉语中,“簋”常用于书面语或成语中。例如,在《诗经·小雅·楚茨》中有“簋实不从,斯盛德之至也”之句,意指祭祀用的器皿都未曾空缺,这是最高尚品德的体现。此外,“簋”还常与其他字组合成词,如“簋飧”(指早餐)、“簋饫”(指盛宴)等,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四、历史文化背景 在古代中国,礼仪制度非常严格,而“簋”作为礼器之一,承载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古代人们对于神灵、祖先的敬仰和祈求的载体。同时,“簋”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饮食文化和礼仪传统。 五、总结 “簋”这个字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通过对其字形、字义、用法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讲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簋”字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珍惜传统礼仪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总之,“簋”作为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和珍贵的礼器,不仅见证了古代社会的饮食文化和礼仪传统,更承载着人们对神灵、祖先的敬仰和祈求。让我们共同铭记这一历史符号,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簋


※ 簋的意思、基本解释,簋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guǐ

〈名〉

(1) (会意,从竹,从皿,从皀。本义: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圆口,两耳或四耳)同本义 [a round- mouthed food vessel with two or four loop handles]

簋,黍稷方器也。——《说文》

皆云圆曰簋,谓内圆也。——《周礼·舍人》注

二簋可用享。——《易·损》

每食四簋。——《诗·秦风·权舆》

宰夫设黍稷六簋。——《仪礼·公食礼》

陈馈八簋。——《诗·小雅·伐木》

鼎簋十有二。——《周礼·掌客》

饭土簋。——《史记·始皇纪》

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簠。——《韩非子·十过》

管仲镂簋朱紘,山节藻棁, 孔子鄙其小器。——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2) 又如:簋廉(盛酒的瓦器);簋实(置于簋器的黍稷)

康熙字典

簋【未集上】【竹部】 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1画

〔古文〕㔲朹《廣韻》居洧切《集韻》《韻會》矩鮪切《正韻》古委切,?音晷。《說文》黍稷方器也。《廣韻》簠簋,祭器,受斗二升,內圓外方曰簋。《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爲簋,實一觳,崇尺。《疏》祭宗廟用木簋,今此用瓦簋,祭天地及外神,尚質,器用陶瓠之意也。《易·損卦》二簋可用享。《註》離爲日,日體圓。㢲爲木,木器圓。簋象,則簋亦以木爲之也。《詩·秦風》於我乎每食四簋。《傳》四簋:黍稷稻粱。《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儀禮·公食大夫禮》宰夫東面坐啓簋會,各郤于其西。《史記·太史公自序》墨者尚堯舜,言道其德行,曰食土簋。《註》用土作簋。?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簋【卷五】【竹部】

黍稷方器也。从竹从皿从皀。㔳,古文簋从匚飢。匭,古文簋或从軌。朹,亦古文簋。居洧切

说文解字注

(簋)黍稷方器也。周禮舍人注曰。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粱也。掌客注曰。簠、稻粱器也。簋、黍稷器也。秦風傳曰。四簋、黍稷稻粱也。按毛意言簋可以該簠。鄭注則據公食大夫禮分別所盛也。許云簋方簠圜。鄭則云簋圜簠方。不同者、師傳各異也。周易。二簋可用享。鄭注云。離爲日。日體圓。巽爲木。木器圓。簋象。聘禮竹簋方注云。竹簋方者、器名。以竹爲之。狀如簋而方。賈疏云。凡簋皆用木而圓。此則用竹而方。故云如簋而方。宋刻單行疏內簋字凡四見。今本依釋文改經注疏皆作簠字。非也。巳上可證鄭確謂簋爲圓器。周禮疏云。孝經陳其簋簠注云。內圓外方受??者。直據簠而言。若簋則內方外圓。孝經鄭注、說者謂鄭小同之注也。賈所引文亦不完。則無用湥求矣。而秦風釋文有內圓外方曰簠、內方外圓曰簋之文。葢本孝經注。聘禮釋文則又方圓字皆互易之。自相乖剌。聶崇義曰。舊圖云內方外圜曰簋、外方內圜曰簠。與秦風音義合。廣韵曰。內圓外方曰簋。歐陽氏集古錄曰。簋外方內圓。與聘禮音義合。攷圜器之內爲之方。方器之內爲之圜。似以木以瓦以竹皆難爲之。他器少如是者。恐孝經注不可信。許鄭皆所不言也。鄭注禮曰。飾葢象龜。葢者意擬之詞。注禮器云。大夫刻爲龜形可證也。聶氏、陳氏禮圖皆於葢頂作一小龜。誤解一葢字耳。見考工記圖。从竹皿皀。合三字會意。按?古文或从匚、或从木。葢本以木爲之。大夫刻其文爲龜形。諸侯刻龜而飾以象齒。天子刻龜而飾以玉。其後乃有瓦簋。乃有竹簋方。因製从竹之簋字。木簋竹簋禮器。瓦簋常用器也。皀、榖之馨香。謂黍稷也。居洧切。古音在三部。讀如九。

(㔲)古文簋。从匚食九。各本作从匚飢。飢非聲也。从方、从食、九聲也。

(匭)古文簋。从匚軌。按許說簋爲方器。葢以古文从匚也。軌聲。古音簋軌皆讀如九也。史記李斯傳曰。飯土匭。公食大夫禮注曰。古文簋皆作軌。易損二簋。蜀才作軌。周禮小史故書簋或爲九。大鄭云。九讀爲軌。書亦或爲軌。簋古文也。今本周禮脫誤。爲正之如此。軌九皆古文假借字也。匭古文本字也。匭之字後世用爲匭匣字。尙書苞匭菁茅。鄭曰。匭、纏結也。鄭意謂匭爲糾之假借字。吳都賦注用之。

(朹)亦古文簋。簋以木爲之。故字从木也。惠氏棟九經古義曰。易渙奔其机。當作朹。宗廟器也。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