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殛字的解释
殛

拼音 注音ㄐ一ˊ
部首歹部 总笔画12画 结构左右
五笔GQBG 五行 统一码6B9B
笔顺一ノフ丶フ丨丨フ一フ丶一
名称横、撇、横撇/横钩、点、横撇/横钩、竖钩、竖、横折、横、横撇/横钩、点、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jí(ㄐ一ˊ)

⒈  杀死:雷殛(突遭雷击致死)。

造字法

形声:从歹、亟声

English

to put to death to imprison for life

最读网殛字讲解

“冥”字的语文讲解 “冥”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汉字,在古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用法。下面,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个字的含义、用法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 一、“冥”字的含义 1. 深邃、幽暗:这是“冥”字最基本的含义之一。它常用来形容空间或时间的深邃、幽暗,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例如,“冥漠”表示广阔而幽暗的空间,“冥心”则指心境深远、淡泊名利。 2. 隐秘、难以捉摸:“冥”字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事物或情感的隐秘性,难以被察觉或理解。如“冥机”指隐藏的计谋或意图,“冥契”则表示心灵上的默契和契合。 3. 死亡、阴间:在古代文化中,“冥”字还常常与死亡、阴间等概念联系在一起。例如,“冥府”指的是阴间的官府,“冥寿”则指人死后的寿命,常用于道教信仰中。 二、“冥”字的用法 1. 作为形容词:“冥”字可以作为形容词使用,修饰名词,表示上述含义。如“冥漠的森林”、“幽暗的心境”。 2. 作为副词:有时,“冥”字也可以作为副词使用,修饰动词或整个句子,表达一种状态或程度。如“冥思苦想”(深入地思考)、“冥顽不灵”(形容人非常顽固,不通情理)。 3. 作为连词:在古汉语中,“冥”字还可以作为连词使用,连接前后两个分句,表示转折或递进关系。如“冥漠无光”与“璀璨夺目”形成对比,突出了事物的截然不同。 三、“冥”字的文化背景 “冥”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密切相关。道教认为,“冥”是宇宙万物之始,也是阴阳之道的归宿,因此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长生不老的精神境界。佛教则将“冥”理解为心境的深邃和超脱,提倡通过修行来摆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境界。 此外,“冥”字还出现在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如诗歌、散文等。这些作品通过描绘“冥”的景象和意境,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总之,“冥”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神秘感的汉字,它的含义丰富多样,用法灵活多变。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个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殛


※ 殛的意思、基本解释,殛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动〉

(1) (形声。从歹,亟声。从“歹”( è),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诛,杀死)

(2) 同本义 [kill]

殛,诛也。——《说文》

明神殛之。——《左传·襄公十一年》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书·汤誓》

乃殛鲧于 羽山。——《史记·夏本纪》

愿丞相思舜帝殛 鲧用 禹之义。——《三国演义》

(3) 又如:雷殛

(4) 惩罚 [punish]

爽惟天其罚殛我,我其不怨。——《书·康诰》

(5) 又如:殛罚(惩罚)

(6) 流放,放逐。通“极” [banish]

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汉· 蔡琰《胡笳十八拍》

康熙字典

殛【辰集下】【歹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紀力切《集韻》《韻會》訖力切,?音棘。《說文》殊也。《爾雅·釋言》殛,誅也。《郉疏》謂誅責也。《書·舜典》殛鯀于羽山。《孔傳》殛竄放流皆誅也。異其文,述作之體。《左傳·僖二十八年》明神先君,是糾是殛。一說斥死曰殛。

《集韻》竭億切,音極。死也。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殛【卷四】【歺部】

殊也。从歺亟聲。《虞書》曰:“殛鯀于羽山。”巳力切

说文解字注

(殛)殊也。殊謂死也。廣韵曰。殊陟輸切。殊殺字也。從歹。歹五割切。㦵同殊。據此知古殊殺字作殊、與誅責字作誅迥別矣。周禮。八曰誅。以馭其過。禁殺戮、禁暴氏、野廬氏皆云誅之。此誅責也。公羊傳。君親無將。將而誅焉。此殊殺也。當各因文爲訓。从?。从亟聲。己力切。一部。虞書曰。虞書當作唐書。殛鯀于羽山。堯典文。此引經言假借也。殛本殊殺之名。故其字廁於殤殂殪㱳之閒。堯典殛鯀、則爲極之假借。非殊殺也。左傳曰。流四凶族。投諸四裔。劉向曰。舜有四放之罰。屈原曰。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王注。言堯長放鯀於羽山。絕在不毛之地。三年不舍其罪也。鄭志。荅趙商云。鯀非誅死。鯀放居東裔。至死不得反於朝。禹乃其子也。以有聖功。故堯興之。尋此諸說。可得其實矣。周禮。廢。以馭其罪。注。廢猶放也。舜極鯀於羽山是也。此條釋文宋本極、紀力反可證。洪範。鯀則殛死。釋文。殛本又作極。多方。我乃其大罰殛之。釋文。殛本又作極。左傳昭七年。昔堯殛鯀於羽山。釋文。殛本又作極。魯頌。致天之屆。于牧之野。箋云。屆、極也。引書鯀則極死。又云。天所以罰極紂于商郊牧野。正義云。屆極、虞度、釋言文。釋言又云。極、誅也。武王致天所罰。誅紂於牧野。定本、集注皆云。殛紂於牧野。殛是殺。非也。此條宋本、岳本、元本皆不誤。小雅。後予極焉。毛曰。極、至也。鄭曰。極、誅也。正義云。極至、釋詁文。極誅、釋言文。合魯頌小雅兩箋、兩正義觀之。則釋言之爲極誅甚明。今爾雅作殛誅也。葢誤。以洪範、多方殛字鄭皆作極例之。則知周禮注引極鯀於羽山。鄭所見尚書自是作極不作殛也。說文引殛鯀于羽山、作殛。疑是後人增之。若以引尚狟狟爲尚桓桓、引無有作?爲無有作好例之。則引殛鯀爲極鯀、正是一例。鄭注周禮引遂覲東后、注明堂位引應?縣?。本經作肆、作田。則或本經作殛而引作極、亦注家有是例也。假殛爲極正如孟子假殺爲竄。鯀因極而死於東裔。韋注晉語云。殛、放而殺也。此當作放而死也。高注吕覽云。先殛後死。此當作先極後死。若吕覽副之以吳刀。山海經殺鯀於羽郊。則言之不從。不可信矣。然則馬注尚書、趙注孟子、韋注國語皆云殛、誅也何也。曰此皆用釋言極誅也之文。謂正文殛當作極也。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