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瞉
拼音
kòu jì
注音ㄎㄡˋ ㄐ一ˋ
部首目部 总笔画15画 结构左右
五笔FPGC 统一码7789
笔顺一丨一丶フ一丨フ一一一ノフフ丶
名称横、竖、横、点、横撇/横钩、横、竖、横折、横、横、横、撇、横折折/横折弯、横撇/横钩、捺
部首目部 总笔画15画 结构左右
五笔FPGC 统一码7789
笔顺一丨一丶フ一丨フ一一一ノフフ丶
名称横、竖、横、点、横撇/横钩、横、竖、横折、横、横、横、撇、横折折/横折弯、横撇/横钩、捺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瞉
⒈ 古同“怐”。
其他字义
瞉
⒈ 久视。
统一码
瞉字UNICODE编码U+7789,10进制: 30601,UTF-32: 00007789,UTF-8: E7 9E 89。
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最读网瞉字讲解
“瞶”字的语文讲解
“瞶”是一个汉字,其含义丰富,读音为guì。在古文中,“瞶”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1. 盲目、看不见:“瞶”字最基本的含义是“盲目”,表示眼睛看不见东西。例如,在古诗中常出现“瞶盲”一词,用来形容人因年老或疾病而视力丧失的状态。
示例句:“他年老眼花,已经瞶了。”
2. 糊涂、不明事理:“瞶”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头脑不清楚,不明白事理。这种用法通常带有贬义,暗示此人缺乏判断力或洞察力。
示例句:“你这瞶人,怎么连这件事都不知道?”
3. 沉默、不说话:“瞶”还可以表示沉默、不说话的状态。这种用法在古文中较为少见,但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到。
示例句:“他是个瞶人,平时总是沉默寡言。”
4. 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瞶”还曾通假为“聩”,表示耳聋。不过,这种用法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示例句(古文):“聋盲不相别,谁能坐相欺?”
总之,“瞶”这个字在古文中有多种含义,但最常见的是“盲目”和“糊涂”。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其准确含义。同时,学习这个字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背景。
需要注意的是,“瞶”是一个生僻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这个字。然而,在研究古代汉语和文化时,了解并掌握这个字是非常有价值的。

※ 瞉的意思、基本解释,瞉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瞉【午集中】【目部】 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苦切《集韻》丘堠切,
音
。瞉霧,鄙吝心不明也。
又通作傋。《荀子·儒效篇》愚陋傋瞀。《註》傋瞀,無知也。俗本譌作溝。《前漢·五行志》不敬而傋,霿之所致也。
又《集韻》通作怐。《楚辭·九辯》直怐愗而自苦。《註》愚貌。遘二音,怐愗與瞉瞀義同。《釋文》作
。互詳瞀字註。
又《集韻》或作佝。怐愗,或从人作佝。
又《集韻》居切,音構。義同。
又《玉篇》古例切,音計。《篇海》久視也。《字彙補》譌作。註云:
瞀,無睱也。通作瞉,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