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铗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铗(鋏)
⒈ 冶铸用的钳:火铗。铁铗子。
⒉ 剑。
⒊ 剑柄。
异体字
- 鋏
造字法
形声:从钅、夹声
English
tongs, pincers; dagger; sword
最读网铗字讲解
“锝”字的语文讲解
“锝”是一个比较生僻的汉字,但在古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是一个形声字,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从字形上来看,“锝”由“金”和“贝”两个部分组成。“金”作为偏旁,表明这个字与金属有关;而“贝”则常常与财富、交换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在古代,贝壳曾作为一种货币使用,因此“贝”在这里也起到了提示字义的作用。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锝”字的读音和含义。它的读音为zē,同“锝”,是一种放射性金属元素,原子序数为47,位于镧系金属元素之列。但需要注意的是,“锝”并不属于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词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较少见到其使用。
在古文中,“锝”字多用于描述与金属、矿物等相关的场景。例如,在《汉书·西域传上》中就有提到“锝”的记载:“其土物自玉门关出,经过敦煌、酒泉,胡人取之,以为美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此必匈奴赎之,以示中国人富饶,岂贪玉之所利哉?”这里的“锝”指的就是一种美玉。
此外,“锝”字还出现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如《文选》中的《七启》就有“华殿空峻,峻则寥廓,临高山之迢迢,俯四达之无极,连翩浮云,飘飖翻腾”的句子,虽然这里并未直接出现“锝”字,但整篇文章所描绘的宏伟景象与金属、矿物的开采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之,“锝”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汉字,它不仅在字形上独具特色,还在文化内涵上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了解和学习“锝”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语言现象。

※ 铗的意思、基本解释,铗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铗
鋏
〈名〉
(1) (形声。从金,夹声。本义:铁钳)
(2) 同本义 [pincers]。如:火铗;铁铗子
(3) 剑 [sword]
带长铗之陆离兮。——《楚辞·涉江》
(4) 剑柄 [hilt]
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
康熙字典
鋏【戌集上】【金部】 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吉叶切《集韻》《韻會》吉協切《正韻》古協切,音頰。《說文》可以持冶器鑄熔者也。从金夾聲。一曰若挾持。《徐曰》金鐵夾持鑄鍋者。
又《玉篇》劒也。《戰國策》馮驩彈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左思·吳都賦》毛羣以齒角爲矛鋏。《註》鋏,刀身劒鋒,有長鋏短鋏。
又通作夾。《莊子·說劒篇》韓魏爲夾。《註》夾,古協反。把也。一本作鋏。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鋏【卷十四】【金部】
可以持冶器鑄鎔者。从金夾聲,讀若漁人莢魚之莢。一曰若挾持。古叶切
说文解字注
(鋏)可㠯持冶器鑄鎔者也。冶器者鑄於鎔中。則以此物夾而出之。此物金爲之。故从金。从金。夾聲。古叶切。八部。讀若漁人夾雨之夾。夾二徐作莢。非。今正。周禮幷夾取矢。一曰若挾持。一謂讀若挾持之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