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糨
拼音
jiàng
注音ㄐ一ㄤˋ
部首米部 总笔画18画 结构左右
五笔OXKJ 五行木 统一码7CE8
笔顺丶ノ一丨ノ丶フ一フ丨フ一丨フ一丨一丶
名称点、撇、横、竖、撇、点、横折、横、竖折折钩、竖、横折、横、竖、横折、横、竖、横、点
部首米部 总笔画18画 结构左右
五笔OXKJ 五行木 统一码7CE8
笔顺丶ノ一丨ノ丶フ一フ丨フ一丨フ一丨一丶
名称点、撇、横、竖、撇、点、横折、横、竖折折钩、竖、横折、横、竖、横折、横、竖、横、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糨
⒈ 〔糨糊〕用面等做成的可以粘贴东西的糊状物。亦称“糨子”(“糊”、“子”均读轻声)。
⒉ 浓,稠:粥太糨了。
异体字
- 糡
- 漿
造字法
形声:从米、强声
English
starch; paste. to starch
最读网糨字讲解
“糨”字的语文讲解
“糨”是一个汉字,其含义丰富,读音为zhāng。在古代汉语中,“糨”主要有两个主要的含义:一是黏性的丝织品,二是粘合剂。
1. 作为黏性丝织品的“糨”:
- “糨”最初指的是一种由蚕丝制成的纺织品,具有很强的黏性。
- 在古代,人们常用这种糨来将纸张粘贴在一起,制作成书籍或文书,因为当时的书写材料如竹简、木牍等都是硬质的,需要用糨来增加它们的黏性,方便书写和保存。
- 此外,“糨”也可以用来形容像糨一样黏稠的东西,比如“浆糊”,就是一种由淀粉和水制成的黏性物质。
2. 作为粘合剂的“糨”:
- “糨”的另一层含义是作为粘合剂使用,它可以用来将物体粘合在一起。
- 在古代,人们常用糨来修补衣物、鞋子等物品,因为它具有良好的黏性和韧性。
- 例如,在《列子·天瑞》中就有“宋国有善为胶者,其臭如糨”的记载,这里的“糨”就是指用作粘合剂的胶水。
除了上述两个主要含义外,“糨”在一些成语和语境中也有特殊的用法。比如,“糨糊”可以引申为糊糊涂涂、不明确的状态,“糨劲”则用来形容物体结实有韧性。
总的来说,“糨”这个字虽然不算是常用字,但其丰富的语义和生动的用法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汉语和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学习和掌握“糨”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 糨的意思、基本解释,糨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糨
糡、漿
〈名〉
糨糊 [paste],用面粉等调成的可粘贴东西的糊状物。如:糨子
词性变化
◎ 糨
〈形〉
[溶液]很稠的,粘的 [thick]。如:粥煮得太糨了;糨稠(非常浓)
康熙字典
糨【未集上】【米部】 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2画
《篇海》其亮切,强去聲。與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