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詔字的解释
詔

拼音 zhào 注音ㄓㄠˋ
部首言部 总笔画12画 结构左右
五笔YVKG 统一码8A54
笔顺丶一一一丨フ一フノ丨フ一
名称点、横、横、横、竖、横折、横、横折钩、撇、竖、横折、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zhào(ㄓㄠˋ)

⒈  见“诏”。

异体字

English

decree, proclaim; imperial decree

最读网詔字讲解

《说“诏”》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汉字中,“诏”是一个颇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字。 一、字形结构 “诏”字从言,从召。“言”即说话、言语,这表明这个字与话语传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召”有召唤、召集之意。合起来看,“诏”最初的意思就是帝王或尊长对臣民发布命令的话语。 二、字义解析 1. 作名词时 - 最常见的含义就是皇帝的命令。在封建王朝统治体系下,诏书是皇权的象征之一。例如“诏书下达”,这里的诏书往往包含着重要的政策、人事任免或者对重大事件的决策等内容。皇帝通过诏书将他的意志传达给各级官员和广大民众。 - 它还有一种引申义是指上级对下级的指示或者命令。虽然范围有所扩大,但依然保留着那种自上而下的权威性指令的内涵。 2. 作动词时 - 表示告诉、告诫的意思。如“诏于帝前”,这里的“诏”就是向皇帝禀告、诉说的意思。这种用法体现了在特定语境下,一个人向地位尊崇者传达信息的行为。 三、历史文化中的“诏” 1. 在古代政治生活中 - 诏书有着严格的格式和颁布程序。从内容上看,有即位诏书,新皇帝登基时会颁布诏书来宣告天下,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施政纲领等;还有罪己诏,当国家遭遇重大灾难或者统治出现严重问题时,皇帝有时会发布罪己诏,以表示对自身过失的反思,同时也是为了安抚民心、稳定统治秩序。 - 不同朝代的诏书风格也有所不同。例如唐代的诏书往往文辞优美华丽,在传达政治意图的同时也体现出大唐的文化气象;而宋代诏书则更加注重严谨性和规范性。 2. 在文化传承方面 - 许多历史故事都与“诏”有关。“陈情表”中李密面对晋武帝的诏书,陈述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既体现了诏书在选拔人才过程中的作用,也反映出臣子应对诏书的智慧。这些故事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不断被后人传颂和学习。 总之,“诏”这个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它背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下权力运行和信息传达的方式,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詔


※ 詔的意思、基本解释,詔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詔【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之少切《集韻》《韻會》《正韻》之笑切,?音照。《說文》吿也。《爾雅·釋詁》導也。《註》敎導之也。《又》勴也。《註》謂贊勉。《疏》敎導,卽贊勉也。《韻會》詔者,上下通用之義。《左傳·成二年》欒伯曰:燮之詔也。書何力之有焉。《註》吿也。《周禮·天官·大宰》以八柄詔王馭羣臣。《註》告也,助也。《莊子·盜跖篇》爲人父者,必能詔其子。《如淳註》敎也。

《廣韻》上命也。秦漢以下,天子獨稱之。《史記·秦始皇紀》二十六年,秦幷天下,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議命爲制,令爲詔。《前漢·周勃傳》軍中聞將軍之命,不聞天子詔。

《廣韻》?也。《正韻》播吿之書也。《文心雕龍》漢命有三品,三曰詔書。詔,吿也。《釋名》詔書。詔,昭也。人暗不見事宜,則有所犯,以此示之,使昭然知所由也。《文中子·問易篇》程元曰:續書之有志,有詔,何謂也。文中子曰:志以成道,言以宣志,詔其見王者之志乎。

待詔,官名。《前漢·公孫弘傳》待詔金馬門。《應劭註》諸以才伎召未有正官,故曰待詔。《唐書·百官志》明皇初置翰林待詔。

蠻王曰詔。《唐書·南蠻傳》南詔本哀牢夷後,烏蠻別種也。渠帥有六,自號六詔,曰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睒詔、施浪詔、蒙舍詔。

《正韻》市召切,音紹。《禮·禮器》禮有?詔。《註》告道賔主者也。詔或爲紹。

《集韻》之遙切,照平聲。言誘也。

《韻會》時饒切《正韻》時昭切,?音韶。《禮·禮器》詔侑武方。《註》詔侑或爲韶囿,武當爲無,方猶常也。

叶朱戍切,音注。《班固·東都賦》申舊章下明詔,命有司頒憲度。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詔【卷三】【言部】

告也。从言从召,召亦聲。之紹切

交流分享

  • 詔的词语
  • 詔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