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螟字的解释
螟

拼音 míng 注音ㄇ一ㄥˊ
部首虫部 总笔画16画 结构左右
五笔JPJU 五行 统一码879F
笔顺丨フ一丨一丶丶フ丨フ一一丶一ノ丶
名称竖、横折、横、竖、横、点、点、横撇/横钩、竖、横折、横、横、点、横、撇、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míng(ㄇ一ㄥˊ)

⒈  〔螟虫〕螟蛾的幼虫,有许多种,如“三化螟”、“玉米螟”等。危害农作物。

⒉  〔螟蛉〕①一种绿色小虫,螟蛉蛾的幼虫。②喻抱养的孩子。

异体字

  • ?

English

kind of caterpillar, larva

最读网螟字讲解

《蝜蝂传》语文讲解 在古代汉语中,汉字的组合往往富有深意,能够构成独特而生动的语篇。《蝜蝂传》作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其开篇的三个字“蝜蝂者,其状若虫而实蛇也”,便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画面。 一、字义解析 1. 蝜蝂:这是一种形声字。从虫,出声。“蝜”字的本义是“蝾螈”,即一种两栖动物,但在这里,“蝜蝂”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2. 者:这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助词,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提顿或判断。 3. 状若虫而实蛇:“状”意为“形状”,“若”为“像”,“虫”指的是昆虫,“实蛇”则表示它实际上是一条蛇。整句话的意思是描述蝜蝂的外观,它看起来像一条虫子,但实际上却是一条蛇。 二、词句解析 “蝜蝂者,其状若虫而实蛇也”这句话,不仅为我们描绘了蝜蝂的外形特征,还通过比喻的手法,暗示了蝜蝂内在的特性或命运。这种外形与实质之间的反差,使得蝜蝂这一形象跃然纸上。 三、结构分析 这句话是一个并列句。“蝜蝂者”作为主语,后面跟着的是一个判断句,“其状若虫而实蛇也”。判断句中,“若虫”和“实蛇”是并列的谓语,分别从外观和实质两个方面对蝜蝂进行了描述。 四、文化背景 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描绘动物的形态和特性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蝜蝂传》中的蝜蝂,虽然外形看似弱小,但却隐藏着强大的力量和独特的命运。这种寓意深刻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五、总结 “蝜蝂者,其状若虫而实蛇也”这句简洁而生动的话,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动物形象。通过对这三个字的语文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蝜蝂传》这篇文章的精髓和内涵。

螟


※ 螟的意思、基本解释,螟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míng

〈名〉

螟虫,螟蛾的幼虫 [snout moth's larva]。主要生活在稻茎中,吃其髓部,危害很大。如:螟蜮(螟和蜮,危害禾苗的两种害虫);螟蝗(螟和蝗,都是食稻麦的害虫);螟蟊(两种吃稻的害虫);螟蠹(两种害虫名)

康熙字典

螟【申集中】【虫部】 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莫經切《集韻》《韻會》忙經切,?音冥。《玉篇》食苗心蟲也。《說文》吏冥冥犯法卽生螟。《詩·小雅》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疏》李巡云:言其姦,冥冥難知也。陸璣云:螟似虸蚄而頭不赤。《春秋·隱五年》螟。《前漢·武帝紀》元光五年八月,螟。互詳螣字註。

焦螟。《列子·湯問篇》江浦之閒生麼蟲,其名曰焦螟,羣飛而集于蚊睫。

螟蛉。詳蛉字註。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螟【卷十三】【虫部】

蟲食穀葉者。吏冥冥犯法卽生螟。从虫从冥,冥亦聲。莫經切

说文解字注

(螟)蟲食穀心者。吏冥冥犯法卽生螟。心各本譌葉。今依開元占經正。釋蟲、毛傳皆曰。食心曰螟。食葉曰?。食根曰蟊。食節曰賊。云吏冥冥犯法卽生螟、正爲食心言之。惟食心、故从虫冥會意。从虫冥。冥亦聲。此从宋本及小徐本。莫經切。十一部。按鉉本於此下妄增又螟蛉三字。宋本所無。且螟?、桑蟲也。見下文。字不作蛉。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