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衲字的解释
衲

拼音 注音ㄋㄚˋ
部首衤部 总笔画9画 结构左右
五笔PUMW 五行 统一码8872
笔顺丶フ丨ノ丶丨フノ丶
名称点、横撇/横钩、竖、撇、点、竖、横折钩、撇、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nà(ㄋㄚˋ)

⒈  僧衣。

⒉  僧人:老衲。

⒊  同“纳”。

汉英互译

patch up

造字法

形声:从衤、内声

English

mend, sew, patch; line; quilt

最读网衲字讲解

《论语》中的“则”字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经典《论语》中,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智慧。“则”字作为其中的一员,其含义丰富而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则”字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它主要表达了一种准则、法则或者典范的意思。这种准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调整的。它体现了一种灵活变通、因时制宜的智慧。 例如,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则”字,指的是一种适度的原则。质和文是两种相对的品质,质指朴实、自然,文指文采、礼节。孔子认为,如果质过于文,就会未免粗野;如果文过于质,又有些华而不实。只有当质和文协调一致,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此外,“则”字还常常用来表示一种榜样或者标准。比如,《论语·学而》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的“本”可以理解为根本、基础,而“则”字则暗示了这是一种应当遵循的准则。只有立足于孝悌这个根本,才能真正懂得仁爱之道。 再者,“则”字在句子中还可以作为连词使用,表示承接关系。比如,《论语·里仁》中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里的“则”字就起到了承接上文的作用,表明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没有固定的选择,只是以道义为准则。 总的来说,“则”字在《论语》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中庸之道、灵活变通和追求根本。通过学习和理解“则”字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论语》的智慧,指导我们的行为和人生实践。 当然,“则”字的理解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来进行深入的剖析。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珍视这个字中所蕴含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它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光发热。

衲


※ 衲的意思、基本解释,衲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名〉?

(1) 僧徒的衣服,常用许多碎布补缀而成,因即以为僧衣的代称 [Buddhist cassock]

自出家来长自在,缘身一衲一绳休。——白居易《赠僧自远禅师》

(2) 又如:衲子(衲为僧衣。故借称僧徒为衲子);衲衣(僧衣);衲袄(和尚所穿的大袖上衣);衲裙(僧人的衣裳);衲帛(丝织物品)

(3) 僧徒自称或代称 [monk]

老衲供茶碗,斜阳送客舟。——戴叔伦《题横山寺》

(4) 又如:老衲;衲子(指僧徒);衲衣(代称僧人);衲师(僧侣);衲徒(僧人,僧众);衲僧(和尚,僧人)

词性变化

〈动〉

(1) 缝补,补缀 [(of clothes)mend;patch up]

拘挛补衲,蠹文已甚。——钟嵘《诗品诗》

(2) 又如:衲裰(布块补缀成的短袍);纳头(用破布补缀而成的布片子;补丁很多的衣服);衲帛(织绣);衲被(曾经补缀的被子);衲衣(衲头。补缀过的衣服。泛指破旧衣服);衲袍(用碎布料缝缀的袍服)

(3) 引申为缀合而成之意 [assort]。如:百衲本二十四史

(4) 密针缝纫。同“纳” [stitch]。如:衲鞋底;衲线(缝缀用的线)

康熙字典

衲【申集下】【衣部】 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奴荅切《集韻》諾荅切,?音納。《廣韻》補衲,紩也。

僧衣曰衲。《蘇軾詩》欲敎乞食歌姬院,故與雲山舊衲衣。

百衲,琴名。

《集韻》儒稅切,音汭。義同。《玉篇》或作納。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