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铙字的解释
铙

拼音 náo 注音ㄋㄠˊ 繁体
部首钅部 总笔画11画 结构左右
五笔QATQ 统一码94D9
笔顺ノ一一一フ一フノ一ノフ
名称撇、横、横、横、竖提、横、斜钩、撇、横、撇、竖弯钩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铙(鐃)náo(ㄋㄠˊ)

⒈  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比钹大。

⒉  古代军中乐器,像铃铛,但没有中间的锤。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ymbals

造字法

形声:从钅、尧声

English

cymbals; hand bell; disturb

最读网铙字讲解

“铙”字的语文讲解 “铙”是一个形声字,从“钲”(zhēng)声,本义指古代的一种乐器——铙。以下是对“铙”字的详细语文讲解: 一、字形结构 “铙”字由“钲”和“铙”(传统归“钲”,也可归“金”旁,但“金”不作为首笔)组成。其字形结构体现了形声字的造字特点,即一半表音,一半表意。 二、字义演变 1. 本义: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像锅盖,用铜制成,有长柄,用于乐队演奏。 例如,在《诗经·周南·振鹭》中有“振振鹭,鸣离祉。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的描述,其中的“鼓钟”可视为古代的一种铙。 2. 引申义:泛指各种乐器,以及军中的乐器,如铜鼓等。 在古代文献中,“铙”常被用来泛指各种打击乐器,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的“击鼓鸣金”,这里的“金”即指铙。 3. 引申义:也用于形容声音洪亮、响亮。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可以引申为“铙”声洪亮,引人注目。 三、词语搭配 “铙”字常与其他字组成词语,如: 1. 铙歌:古代军中乐曲的一种,多用于报捷或祝捷。 2. 铙鼓:古代军队中使用的乐器,如铜鼓等。 3. 铙铙:形容声音洪亮、连续不断的样子。 四、文化内涵 “铙”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代表了古代的一种重要乐器,还承载着人们对音乐、战争、荣誉等不同层面的理解和情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铙”字常被用作象征性的元素,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铙歌”就寓意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对敌人的蔑视。 五、总结 “铙”字作为形声字,通过其字形结构和字义演变,展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现代汉语中,“铙”字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和丰富的内涵仍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品味。

铙


※ 铙的意思、基本解释,铙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náo

〈名〉

(1) 乐器名 [big cymbals]

铙,小钲也。军法。卒长执铙。从金,尧声。——《说文》

铙,铃也。——《广雅》

以金铙止鼓。——《周礼·鼓人》。注: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以止击鼓。”

辨鼓铎镯铙之用。——《周礼·大司马》。司农注:“读如讙哓之哓。”

(2) 铜制圆形的乐器,常和钹配合演奏。如;铙歌(军中乐歌;泛指军歌);铙挽(铙歌和挽歌)

(3) 古代击乐器。形制与钹相似:唯中间隆起部分较小。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如:铙钹(一种打击乐器。古称铜钹、铜盘、铜钵);铙管(鼓吹中的横笛)

词性变化

náo

〈动〉

(1) 通“挠”。扰乱 [disturb]

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庄子·天道》

(2) 通“譊”。喧嚣 [argue;debate;clamour;hulabaloo]

今年尚可后年铙。——《后汉书·五行志一》

康熙字典

鐃【戌集上】【金部】 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女交切《集韻》《正韻》尼交切《韻會》泥交切,?音呶。《說文》小鉦也。軍法,卒長執鐃。《玉篇》似鈴無舌,軍中所用也。《釋名》鐃,聲鐃鐃也。《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鐃止鼓。《註》鐃如鈴,無舌,有柄,執而鳴之,以止擊鼓。

奏樂所用也。《禮·樂記》始奏以文,復亂以武。《註》文謂鼓,武謂金,鐃樂始奏先擊鼓,亂猶言終也。鼓聲爲陽,故謂文。鐃聲爲隂,故謂武。文以始之,武以收之,言節奏得宜也。

《博古圖》漢舞鐃二,其形上圜下方,下作疏櫺,中含銅丸,謂之舌鼓,動有聲。

樂府有鐃歌,軍中鼓吹曲也。

與譊通。《後漢·五行志童謠》今年尚可,後年鐃。○按風俗通作譊。

《集韻》《正韻》?女敎切,與橈同。《莊子·天道篇》萬物無足以鐃心者。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鐃【卷十四】【金部】

小鉦也。軍法:卒長執鐃。从金堯聲。女交切

说文解字注

(鐃)小鉦也。鉦鐃一物。而鐃較小。渾言不别。析言則有辨也。周禮言鐃不言鉦。詩言鉦不言鐃。不得以大小别之。大司馬。仲冬大閱。乃?退。鳴鐃且卻。左傳。陳子曰。吾聞?不聞金。亦謂聞?進、聞鐃退也。从金。堯聲。女交切。二部。軍灋。卒長執鐃。見大司馬職。五人爲伍。五伍爲兩。五兩爲卒。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