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徵字的解释
徵

拼音 zhǐ zhēng 注音ㄓˇ ㄓㄥ
部首彳部 总笔画15画 结构左右
五笔TMGT 统一码5FB5
笔顺ノノ丨丨フ丨一一一丨一ノ一ノ丶
名称撇、撇、竖、竖、竖折/竖弯、竖、横、横、横、竖、横、撇、横、撇、捺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zhǐ(ㄓˇ)

⒈  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 sol(即简谱“5”)。《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

其他字义

zhēng(ㄓㄥ)

⒈  “征”的繁体字。

⒉  召集。如:“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⒊  責問、詢問。如:“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

⒋  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⒌  公開尋求、招請。如:“徵婚”、“徵文”、“誠徵女工”。

⒍  課取、收取。如:“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

⒎  預兆、跡象。如:“吉徵”﹑“凶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

⒏  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异体字

  • ?
  • ?
  • ?
  • ?
  • ?

English

summon, recruit; musical note

最读网徵字讲解

“徵”字的奥秘与语文解析 在博大精深的汉字海洋中,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意蕴。“徵”字,作为其中之一,不仅有着独特的字形与读音,更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诸多意义与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徵”字的奥秘,感受其独特的语文魅力。 首先,从字形上来看,“徵”字笔画繁复,结构严谨。其左侧为“彳”,表示行走之意,右侧则由“彳”、“禾”与“攵”(反文旁)组成,整体给人一种稳重而又不失动态的感觉。这种独特的字形结构,不仅体现了汉字的象形与表意特点,也为我们理解其字义提供了线索。 在读音方面,“徵”字读作zhǐ,与“纸”字同音。这一读音在古汉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古代音乐中的五音之一“徵”,以及表示古代一种长度单位等。 谈及字义,“徵”字同样丰富多彩。在古代,它常用来表示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象征着音乐的和谐与美好。此外,“徵”字还有古代长度单位、召集、远行等含义。这些丰富的字义,不仅展示了“徵”字在语言文字中的广泛应用,也体现了汉字作为文化载体所承载的深厚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徵”字在历史文化中还承载着诸多故事与传说。例如,在古代音乐文化中,“徵”音常被用于表达欢快、激昂的情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徵”字也出现在许多古籍文献中,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在现代汉语中,“徵”字虽然应用范围有所减少,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意义依然不减。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徵”字的深入探索,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汉字的独特魅力,还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等待着我们去细细品读。 总之,“徵”字作为汉字中的一员,以其独特的字形、读音和丰富的字义,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让我们在探索汉字奥秘的过程中,不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永恒魅力。

徵


※ 徵的意思、基本解释,徵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zhǐ

〈名〉

(1) 古代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第四音。相当于工尺谱上的“六”,现在简谱上的“5”[ “6”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al notation or “5” in 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

徵,五声之一,弦用五十四丝,其声清。——《正字通》

(2) 又如:徵羽(宫、商、角、徵、羽五声音节中的后两音)

(3) 另见 zhēng

康熙字典

徵【寅集下】【彳部】 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唐韻》陟陵切《集韻》《韻會》知陵切,?陟平聲。《說文》召也。从微省。?爲徵,行於微而文達者,卽徵之。《周禮·天官·宰夫》掌百官府之徵令。《註》別異諸官,以備王之徵召。《周語》唯官是徵。

《廣韻》證也,明也。《書·洪範》念用庶徵。《左傳·昭三十年》且徵過也。《註》徵,明也。

《廣韻》成也。《儀禮·士昏禮》納徵。《註》徵,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昏禮。

問也。《左傳·僖四年》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斂也。《周禮·地官》閭師以時徵其賦。《疏》閭師徵斂百里內之賦貢。

求也。《史記·貨殖傳》物賤之徵貴。《註》徵,求也,謂此處物賤,求彼貴賣之。

《爾雅·釋詁》徵,虛也。

姓。《廣韻》吳太子率更令河南徵崇。

《集韻》持陵切,音懲。縣名。《左傳·文十年》泰伯伐晉,取北徵。《音義》今徵縣。《史記·河渠書》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下。《前漢·地理志》左馮翊有徵縣。《註》卽今之澄城是也。

《廣韻》《集韻》《韻會》?陟里切,知上聲。《玉篇》宮徵也。《爾雅·釋樂》徵謂之迭。《樂書》聲出於心,而齒合吻開,爲之徵。徵,火也,其性烈而善燭。五音配夏。《禮·月令》孟夏之月,其音徵。

《樂記》徵爲事。《疏》徵屬夏,夏時生長萬物,皆成形體。事亦有體,故以徵配事也。《風俗通》徵者,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五行爲火,五常爲禮,五事爲視。凡歸爲事。

與懲通。《荀子·正論篇》凡?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徵其來也。

與征通。《史記·三王世家》非敎士不得從徵。

叶陟隆切,音中。《班固·靈臺詩》乃經靈臺,靈臺旣崇。帝勤時登,爰考休徵。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徵【卷八】【?部】

召也。从微省,?爲徵。行於微而文達者,即徵之。?,古文徵。陟陵切〖注〗???,古文徵。

说文解字注

(徵)召也。召者、?也。周禮司市典祀注、鄉飮酒禮注、鄉射禮注皆曰。徵、召也。按徵者、證也。驗也。有證驗、斯有感召。有感召、而事以成。故士昏禮注、禮運注又曰。徵、成也。依文各解。義則相通。从壬。从微省。會意。微卽?也。陟陵切。六部。壬微爲徵。嫌上文未顯。故又明之。已上九字各本譌奪不可讀。今補正。行於微而聞達者卽徵也。聞各本作文。今依韵會訂。又說壬微之意。言行於隱微而聞達挺箸於外。是乃感召之意也。

?)古文。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