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徴字的解释
徴

拼音 zhǐ zhēng 注音ㄓˇ ㄓㄥ
部首彳部 总笔画14画 结构左中右
五笔TMGT 统一码5FB4
笔顺ノノ丨丨フ丨一一丨一ノ一ノ丶
名称撇、撇、竖、竖、竖折/竖弯、竖、横、横、竖、横、撇、横、撇、捺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zhǐ(ㄓˇ)

⒈  古同“徵”。

其他字义

zhēng(ㄓㄥ)

⒈  古同“徵”。

异体字

English

summon

最读网徴字讲解

《说“徵”》 在汉字的浩瀚星空中,“徵”这个字犹如一颗独特而闪耀的星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语文意义。 一、读音与字形 “徵”,读音为zhǐ。它的字形结构颇为有趣,从彳,从巂。“彳”(chì)这个偏旁往往与行走、步伐有关,暗示着一种动态感或者行进中的事物。“巂”(xī),本义为一种像鸟一样飞翔的野兽,在这里与“彳”组合在一起,仿佛描绘出一种带着某种目的或者使命前行、运行的意象。 二、作为古代五音之一 1. 音乐意义 - 在古代音乐理论中,“徵”是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五音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它们如同构建音乐大厦的基本砖瓦。“徵”调的音乐往往给人一种明亮、欢快、活泼的感觉。例如,在许多古代的民间乐曲中,徵调常常被用于表现喜庆的场景,像《茉莉花》等一些传统民歌就带有徵调的色彩,旋律优美动听,充满生机。 2. 文化象征 - 徵音在文化上也具有象征意义。它与五行中的火相对应,火代表着热情、活力和光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这种对应关系体现了古人对宇宙万物相互关联的理解。比如在一些祭祀或者庆典活动中,演奏徵调的音乐,不仅是为了营造欢快的氛围,也是借助徵音所蕴含的火的能量,祈求繁荣昌盛、幸福安康。 三、在词语中的用法 1. “徵召” - 表示政府征集人员入伍或者征聘人员担任某种职务。例如“徵召贤才”,这里的“徵”体现出官方主动地去寻找、召集符合要求的人,有一种庄重、严肃的感觉。这个词反映了古代社会治理体系中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和选拔机制。 2. “徵召入伍” - 在军事方面,“徵召入伍”明确了公民按照国家规定被征入军队服役的情况。它体现了国家在国防建设方面的权力和公民的义务,同时也反映出战争时期或者特殊情况下,国家对军事力量扩充的需求。 “徵”这个字,无论是从其独特的字形结构,还是在音乐、文化以及词语用法等方面,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至今仍然在我们的文化、语言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徴


※ 徴的意思、基本解释,徴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徵【寅集下】【彳部】 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唐韻》陟陵切《集韻》《韻會》知陵切,?陟平聲。《說文》召也。从微省。?爲徵,行於微而文達者,卽徵之。《周禮·天官·宰夫》掌百官府之徵令。《註》別異諸官,以備王之徵召。《周語》唯官是徵。

《廣韻》證也,明也。《書·洪範》念用庶徵。《左傳·昭三十年》且徵過也。《註》徵,明也。

《廣韻》成也。《儀禮·士昏禮》納徵。《註》徵,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昏禮。

問也。《左傳·僖四年》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斂也。《周禮·地官》閭師以時徵其賦。《疏》閭師徵斂百里內之賦貢。

求也。《史記·貨殖傳》物賤之徵貴。《註》徵,求也,謂此處物賤,求彼貴賣之。

《爾雅·釋詁》徵,虛也。

姓。《廣韻》吳太子率更令河南徵崇。

《集韻》持陵切,音懲。縣名。《左傳·文十年》泰伯伐晉,取北徵。《音義》今徵縣。《史記·河渠書》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下。《前漢·地理志》左馮翊有徵縣。《註》卽今之澄城是也。

《廣韻》《集韻》《韻會》?陟里切,知上聲。《玉篇》宮徵也。《爾雅·釋樂》徵謂之迭。《樂書》聲出於心,而齒合吻開,爲之徵。徵,火也,其性烈而善燭。五音配夏。《禮·月令》孟夏之月,其音徵。

《樂記》徵爲事。《疏》徵屬夏,夏時生長萬物,皆成形體。事亦有體,故以徵配事也。《風俗通》徵者,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五行爲火,五常爲禮,五事爲視。凡歸爲事。

與懲通。《荀子·正論篇》凡?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徵其來也。

與征通。《史記·三王世家》非敎士不得從徵。

叶陟隆切,音中。《班固·靈臺詩》乃經靈臺,靈臺旣崇。帝勤時登,爰考休徵。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徵【卷八】【?部】

召也。从微省,?爲徵。行於微而文達者,即徵之。?,古文徵。陟陵切〖注〗???,古文徵。

说文解字注

(徵)召也。召者、?也。周禮司市典祀注、鄉飮酒禮注、鄉射禮注皆曰。徵、召也。按徵者、證也。驗也。有證驗、斯有感召。有感召、而事以成。故士昏禮注、禮運注又曰。徵、成也。依文各解。義則相通。从壬。从微省。會意。微卽?也。陟陵切。六部。壬微爲徵。嫌上文未顯。故又明之。已上九字各本譌奪不可讀。今補正。行於微而聞達者卽徵也。聞各本作文。今依韵會訂。又說壬微之意。言行於隱微而聞達挺箸於外。是乃感召之意也。

?)古文。

交流分享

  • 徴的词语
  • 徴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