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鼙
拼音
pí
注音ㄆ一ˊ
部首鼓部 总笔画21画 结构上下
五笔FKUF 五行水 统一码9F19
笔顺一丨一丨フ一丶ノ一一丨フ丶ノ丨フ一一ノ一丨
名称横、竖、横、竖、横折、横、点、撇、提、横、竖、横撇/横钩、捺、撇、竖、横折、横、横、撇、横、竖
部首鼓部 总笔画21画 结构上下
五笔FKUF 五行水 统一码9F19
笔顺一丨一丨フ一丶ノ一一丨フ丶ノ丨フ一一ノ一丨
名称横、竖、横、竖、横折、横、点、撇、提、横、竖、横撇/横钩、捺、撇、竖、横折、横、横、撇、横、竖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鼙
⒈ 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鼓、卑声
English
drum carried on horseback
最读网鼙字讲解
“鼙”字的语文讲解
“鼙”是一个形声字,从“鼓”,“必”声。“鼓”作为形旁,表明这个字与鼓有关;“必”作为声旁,则提示了字的读音。其读音为pí,是一种打击乐器,古代常用于战事和庆典中。
一、字义解析
“鼙”字的基本意义是古代的一种小鼓,也被称为“鞚”。在古代的音乐文化中,鼓是重要的伴奏乐器之一,而“鼙”作为其中的一种,其音色清脆悦耳,能够增添气氛的紧张感。
二、词性用法
“鼙”字可以作为名词或动词使用。
1. 名词用法:指代一种小鼓,如“鼙鼓声声”。
2. 动词用法:可以表示击鼓的声音,如“鼓声鼙鼙”。
此外,“鼙”还可以组成词语,如“鼙鼓喧天”,形容战乱或某种激烈的场面。
三、成语中的运用
在汉语中,“鼙”字常出现在一些成语中,如“鼓角齐鸣”。这个成语描绘了战争或斗争的激烈场面,其中“鼓”和“角”都是古代的乐器,象征着战争的紧张和肃穆。
四、文化内涵
“鼙”字不仅反映了古代的音乐文化,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通过学习和了解“鼙”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五、总结
“鼙”是一个形声字,读音为pí,指代古代的一种小鼓。它在词性用法上多样,可以作为名词或动词使用,并常出现在成语中。学习和了解“鼙”字,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内涵。
在现代汉语中,“鼙”字虽然不常用,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仍然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 鼙的意思、基本解释,鼙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鼙
〈名〉
(1) 鼙鼓,中国古代军队中用的小鼓,汉以后亦名骑鼓 [a drum used in the army in ancient China]
鼙,骑鼓也。——《说文》
旅帅执鼙。——《周礼·大司马》
击雷鼓,振鼙铎。——《六韬·虎韬·军略》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2) 又如:鼙角(鼙吹。鼙鼓与号角)
(3) 小鼓 [drumlet]。如:鼙鼓(小鼓与大鼓)
康熙字典
鼙【亥集下】【鼓部】 康熙筆画:21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部迷切《集韻》駢迷切,音崥。《說文》騎鼓也。《釋名》鼙,禆也。禆助鼓節也。《周禮·夏官·大司馬》旅帥執鼙。《又》中冬敎大閱,中軍以鼙令鼓。《呂氏春秋》帝嚳令人作鼓鼙之樂。
又《晉書·樂志》有鼙舞。《曹植·鼙舞詩序》漢靈帝西園鼓吹有李堅,能鼙舞。
又與琵通。《搜神記》琵琶作鼙婆。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鼙【卷五】【鼓部】
騎鼓也。从鼓卑聲。部迷切
说文解字注
(鼙)騎也。戴先生曰。儀禮有朔鼙、應鼙。鼙者小
。與大
爲節。魯
薛
之圖。圜者擊鼙。方者擊
。後世不別設鼙。以擊
側當之。作堂下之樂。先擊朔鼙。應鼙應之。朔者、始也。所以引樂。故又謂之
。
之言引也。朔鼙在西。置
北。應鼙在東。置
南。東方諸縣西鄉。西方諸縣東鄉故也。按大司馬云。師帥執提。旅帥執鼙。大鄭曰。提謂馬上
。有曲木提持
立馬髦上者。然則騎
謂提、非謂鼙也。許與大鄭異。从
。卑聲。部迷切。十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