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执笏[ zhí hù ]
⒈ 拿着笏板。古时臣下朝见君王或臣僚相见时,手持玉石、象牙或竹、木的手板为礼。
⒉ 称臣。
引证解释
⒈ 拿着笏板。古时臣下朝见君王或臣僚相见时,手持玉石、象牙或竹、木的手板为礼。
引《仪礼·士相见礼》“上大夫相见以羔” 唐 贾公彦 疏:“常朝及餘会聚皆执笏。”
《晋书·舆服志》:“笏,古者贵贱皆执笏,其有事则搢之於腰带。”
晋 陆机 《祖道毕雍孙刘边仲潘正叔》诗:“执笏 崇贤 内,振缨层城阿。”
⒉ 称臣。
引三国 魏 锺会 《与吴主书》:“执笏之心,载在名策。”
分字解释
最读网现代词语例句
执笏在古代的仪式感
在古人的世界里,"执笏"是一种重要的礼仪。想象一下,皇帝或官员们在朝堂上站立时,手握着一柄笏板。这不仅是他们身份的象征,更是对他们职责和使命的郑重承诺。
场景一:大臣入见
大臣恭敬地走上前去,双手持笏,轻触地面,然后缓缓跪下,行大礼,再起身。这一系列的动作背后,是对君主权威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责任的承担。
场景二:奏事
当大臣需要向皇帝陈述重要事务时,他会手持笏板,轻轻敲击桌面,提醒自己注意言辞的得体与清晰。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动作,更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表达。
场景三:朝堂议事
在朝堂上,大臣们席地而坐,手中握着笏板,共同讨论国家大事。他们的每一步都显得那么谨慎,因为每一次发言都是对国家命运的重大决定。
场景四:祭祀典礼
在重大祭祀活动中,执笏者会站在祭坛两侧,手持笏板,引导神灵进入。这一神圣的仪式中,笏板成为了连接人与天地之间的桥梁。
场景五:文人雅士
对于文人来说,"执笏"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艺术。他们在书房中,挥毫泼墨,将笏板作为画布,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寓意深远,情感丰富。
---
通过这些场景,我们可以看到,“执笏”不仅仅是古代官僚的必备之物,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无论是面对权力还是追求真理,执笏者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庄重与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