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ēnzhuó

字斟句酌



字斟句酌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一字一句都推敲、斟酌。形容说话、作文章严谨慎重。斟酌:考虑;推敲。

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一》:“《论语》、《孟子》,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例子他说话从不随随便便,而是字斟句酌。


基础信息

拼音zì zhēn jù zhuó

注音ㄗˋ ㄓㄣ ㄐㄨˋ ㄓㄨㄛˊ

正音“酌”,不能读作“sháo”。

感情字斟句酌是褒义词。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辨形“斟”,不能写作“勘”;“酌”,不能写作“琢”。

辨析字斟句酌与“咬文嚼字”有别:字斟句酌侧重于形容推敲;“咬文嚼字”;侧重于形容挑剔。

谜语推敲;祝酒词

近义词精益求精、咬文嚼字、精雕细刻

反义词离题万里

英语weigh every word

俄语тщáтельно взвешивать кáждое слово

德语jedes Wort abwǎgen(eine Formulierung feilen)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字斟句酌:语言的精雕细琢》   在浩瀚的语言海洋中,每一个词汇、每一个句子都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而当我们面对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时,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握其精髓,领略其中的深意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技巧——字斟句酌。   “字斟句酌”这一成语出自宋代洪迈所著的《容斋随笔》,原句为“至于诗文,一字不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创作诗文时,每一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每一个句子都要反复琢磨,以求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这便是“字斟句酌”的本义。它强调了写作时对语言的精雕细琢,追求完美表达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做到“字斟句酌”呢?   首先,我们需要具备敏锐的语感。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的感觉能力,包括对词语意义的理解、对语法结构的掌握以及对语言节奏韵律的感受等。只有当我们的语感足够敏锐,才能够在众多词汇中迅速筛选出最恰当的那个,使文章流畅自然。   其次,我们要善于联想与想象。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呈现相同的内容,从而让读者产生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描述一个场景时,除了直接描写外,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最后,还要学会从宏观角度审视整体布局。一篇文章不仅仅是各个部分简单相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进行局部修改的同时,还应时刻关注整篇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确保各部分内容协调统一。   总而言之,“字斟句酌”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更是我们对待语言应有的态度。只有当我们用心去品味每个字词背后的意义,用情去感受每句话蕴含的情感,才能真正领悟到汉语的魅力所在,写出既具思想深度又富有艺术美感的作品。

字斟句酌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字斟句酌的意思解释、字斟句酌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死灰复燃 熄灭的火灰又燃烧起来。比喻已停止或消失的东西又重新活动起来。复:又。
经帮纬国 经、纬:本指丝织物的纵线和横线,引申为治理、规划;邦:国家。指治理国家。
翘尾巴 翘:向上昂起。比喻骄傲或自鸣得意。
逆道乱常 指违背道德纲常。
卑谄足恭 卑:低下;谄:巴结奉承;足:音“巨”,过分;恭:恭顺。低声下气,阿谀逢迎,过分恭顺,取媚于人。
首身分离 首:头。头和身体分开了。指被砍头。
白日见鬼 大白天见到鬼。原比喻官府里清闲、冷落。现多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
连编累牍 牍: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长。
仁义道德 泛指旧时鼓吹的道德规范。
溢于言表 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
不得而知 得:能够。无从知道。
败俗伤风 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
今是昨非 现在是对的;过去错了。
三三两两 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
文山会海 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
胡子拉碴 形容满脸胡子零乱不齐的样子。
不可磨灭 磨灭:指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逐渐消失。形容永远不会消失。
如痴如醉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人面狗心 ①《晋书·苻朗载记》:“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学低下的人。②犹言人面兽心。
双柑斗酒 比喻春天游玩胜景。
显亲扬名 显:使显赫;扬:传扬。使父母宗族显耀;张扬自己的声誉。指中举、立功、做官的荣耀。
鸡口牛后 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伸手不见五指 形容光线非常暗,看不见四周围的事物。
脱口而出 指话语未经思索;随口而言。脱口:不加思索地开口说。
五花八门 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拆东墙补西墙 拆倒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比喻临时勉强应付。亦比喻临时救急,不是根本办法。
一棍子打死 比喻认为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