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卫之音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出处《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例子明·刘元卿《贤奕编·家闲》:“出入无得入茶房酒肆,市巷之语,郑卫之音,未尝一经于耳。”
基础信息
拼音zhèng wèi zhī yīn
注音ㄓㄥˋ ㄨㄟˋ ㄓ 一ㄣ
繁体鄭衛之音
感情郑卫之音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指淫乐。
近义词郑卫之曲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郑卫之音:古典音乐文化中的独特符号》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郑卫之音”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词汇。它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原指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卫国一带的民间音乐,后世将其引申为“靡靡之音”,与儒家所倡导的雅乐相对。
**一、词源探秘**
郑国和卫国位于黄河下游地区,这里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当地百姓过着富足的生活,也催生了独特的音乐风格。这种音乐以其轻快、婉转著称,多表达男女之情,旋律优美动人,深受民众喜爱。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儒家学者认为这样的音乐过于轻浮,不符合正统礼仪规范,于是将其贬称为“郑卫之音”。
**二、文化内涵**
1. **艺术价值**
- 从艺术的角度看,“郑卫之音”是古代民间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它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那些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是人们内心世界的写照。例如,其中可能有描绘爱情的歌曲,青年男女用歌声表达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也有反映劳动场景的曲调,劳动者们在田间地头哼唱着这些音乐,既是一种休息放松的方式,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2. **社会意义**
- 在社会层面,“郑卫之音”的流行反映出当时社会风气的开放和多元。郑卫两国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文化交流频繁。这种音乐风格的传播体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同时,它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祭祀等严肃场合的音乐,而是有了更多贴近生活、满足个人情感需求的音乐形式。
**三、历史影响**
1. **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 “郑卫之音”虽然被儒家批判,但它并没有因此消失。相反,它的许多元素融入到了后世的音乐创作之中。比如在汉代的乐府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与“郑卫之音”相似的情感表达方式和音乐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一些旋律特点、节奏变化等都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不断被传承和发展。
2.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在文学领域,“郑卫之音”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诗人们常常以它为题材进行创作,或是借其表达对世俗生活的感慨,或是用它来反衬高雅的艺术境界。例如,《诗经》中的部分作品就带有郑卫地区的音乐特色,这些诗歌通过文字将“郑卫之音”的魅力传递给后人,让后人在阅读时能够想象出当时那美妙的音乐场景。
“郑卫之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是古代音乐文化的一个缩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我们得以窥视那个遥远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造力。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捻神捻鬼(意思解释)
- 不折不扣(意思解释)
- 犀牛望月(意思解释)
- 年少无知(意思解释)
- 投石问路(意思解释)
- 亲上成亲(意思解释)
- 进道若退(意思解释)
- 目不斜视(意思解释)
- 连珠炮(意思解释)
- 作壁上观(意思解释)
- 羽旄之美(意思解释)
- 恶醉强酒(意思解释)
- 时不我待(意思解释)
- 家破人亡(意思解释)
- 湖光山色(意思解释)
- 材雄德茂(意思解释)
-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意思解释)
- 袅袅婷婷(意思解释)
- 迫不得已(意思解释)
- 屡试不爽(意思解释)
- 认贼作父(意思解释)
- 今古奇观(意思解释)
-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意思解释)
- 苟合取容(意思解释)
- 今夕何夕(意思解释)
- 发人深思(意思解释)
- 声驰千里(意思解释)
- 弥留之际(意思解释)
※ 郑卫之音的意思解释、郑卫之音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及时应令 | 与季节时令相适应。 |
日日夜夜 | 每天每夜。形容延续的时间长。 |
富贵骄人 | 富:有钱;贵:指有地位。有财有势,盛气凌人。 |
断断续续 | 不连续的,具有无条理的和不连贯的特性。 |
有去无回 | 只有出去的,没有回来的。 |
列风淫雨 | 列:烈;淫:过量。本指狂风暴雨。后比喻错别字连篇。 |
安步当车 | 安:安详从容;不慌不忙。步:步行;当:代替。不慌不忙地步行;权当是乘车。又借指人能安于贫贱自行其乐。 |
聊以自慰 | 聊:姑且;自慰:自我安慰。姑且用以作自我安慰。 |
敲诈勒索 | 依仗权势或抓住别人的把柄;采取威胁手段索取钱财。 |
诈奸不及 | 犹言十分奸诈。 |
民不畏死 | 畏:惧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气慨。 |
俭以养德 | 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
骨肉之亲 | 骨肉:骨和肉,比喻至亲;亲:亲爱。比喻父母、兄弟、子女之间相亲相爱的关系。 |
刀耕火种 | 指把草木烧成灰当作肥料;就地挖坑播下种子。指原始的农业耕作技术。也作“火耨刀耕”。 |
凹凸不平 | 形容平面上有凸出和凹进的地方。 |
胜友如云 | 胜友:良友。许多良友聚集一处。 |
扭直作曲 | 比喻是非颠倒。 |
错落有致 | 致:别致;有情趣;错落:参差交错;致:情趣。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 |
将功折罪 | 将:拿;用;折:抵偿。用功劳来抵偿罪过。 |
恐后争先 | 指害怕落后,追求上进。 |
湖光山色 | 湖水风光;山峦秀色。形容山水景色之美。 |
似是而非 | 是:对;正确;非:不对;错误。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指表面上相似;实际上不一样。 |
知往鉴今 | 鉴:借鉴。了解过去作为今天的借鉴。 |
念兹在兹 | 念:思念;记念;兹:此;这个。念念不忘某件事。 |
绵里藏针 | 绵絮里边藏着针。比喻外表温柔;内心尖刻厉害;也比喻柔中有刚。 |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 铄金:熔化金属;积毁:积累的毁谤;销骨:熔化骨头。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纷纷而来的毁谤足以致人于死地。比喻舆论力量的强大。 |
今古奇观 | 奇观:奇异的景象。指古今奇怪而少见的事。 |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 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