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āo

朝不及夕



朝不及夕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形容情况危急。

出处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六年》:“敝邑之急,朝不及夕。”

例子蔡东藩《明史演义》第一回:“虽遇着几多施主,究竟仰食他人,朝不及夕。”


基础信息

拼音zhāo bù jí xī

注音ㄓㄠ ㄅㄨˋ ㄐ一ˊ ㄒ一

感情朝不及夕是贬义词。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指生活极端贫困。

近义词朝不保夕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朝不及夕:生命的无常与珍惜》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留下了许多精炼而深刻的成语,其中“朝不及夕”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成语不仅承载着古人的智慧,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朝不及夕”,字面理解为早晨无法等到傍晚。这句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五年》,原意是指事情变化迅速,难以预料。用在人身上,则是形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   古人的生活条件艰苦,疾病、战争、自然灾害等随时可能夺去人的生命。因此,“朝不及夕”的观念在古代社会尤为普遍。它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时间的珍视。今天,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医疗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朝不及夕”的道理依然适用。生命是脆弱的,意外随时可能发生,没有人能预知明天会怎样。因此,我们要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把握当下,不要让遗憾留待未来。   此外,“朝不及夕”还启示我们要学会及时行乐,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见自己想见的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要放弃,因为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到彩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留遗憾地度过每一天。   “朝不及夕”这一成语告诫我们,要懂得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把握好现在,活出自己的精彩。

朝不及夕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朝不及夕的意思解释、朝不及夕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一时一刻 指非常短暂的时间。
丑声远播 坏名声传播得很远。
群龙无首 首:头;引申为领袖。一群龙没有领头的。比喻没有领头的;无从统一行动。
咄咄逼人 ①气势汹汹;盛气凌人;言语或神态中有一种威胁逼人的气势。咄咄:表示惊奇的声音。②形容本领赶上或超过别人;令人惊诧。
半路出家 半路:路途走到一半;指成年以后;出家:离家去当和尚、尼姑。不是从小而是年岁大点才去当和尚、尼姑或道士的。泛指半路上才学着干某一行不是本行出身。
土木形骸 形骸:指人的形体。形体象土木一样。比喻人的本来面目,不加修饰。
指天誓日 指着苍天;对着太阳发誓。表示态度坚定或忠诚。
扶摇直上 扶摇:迅猛盘旋而上的旋风。乘着大旋风之势一直上升。比喻事物迅速地直线上升。有时也比喻官职提升得很快。
白发苍苍 苍苍:灰白色。形容年迈而头发花白。
难上加难 难:不容易。形容极端的难度。
十恶不赦 十恶:旧刑律中规定的十种重罪。指罪恶极大;不可饶恕。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
羽旄之美 装饰着羽毛的旗子飘动的状观景象。
胡子拉碴 形容满脸胡子零乱不齐的样子。
便还就孤 就撤回到我这里.。
事与愿违 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白首之心 老年时的壮志。
亡命之徒 指逃亡的人。也称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亡:无;命:名;亡命:逃匿则削除名籍;故以逃亡为亡命;即逃亡;流亡;徒:一类人(含贬义)。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徒:空;羡:羡慕。坐着看那些钓鱼的人,空自有羡慕鱼儿的心情。指空想旁观不如实干。
公子哥儿 指富贵人家只讲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
勤学苦练 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切树倒根 比喻彻底。
认贼作父 把坏人当作父亲;常指卖身投靠坏人或敌人。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铄金:熔化金属;积毁:积累的毁谤;销骨:熔化骨头。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纷纷而来的毁谤足以致人于死地。比喻舆论力量的强大。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脱口而出 指话语未经思索;随口而言。脱口:不加思索地开口说。
欢聚一堂 欢乐地聚集在一起。
举目无亲 举目:抬头看。抬头张望;没有一个亲人。形容人生地疏、孤独无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