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及髊骨



泽及髊骨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泽:恩泽;髊:肉未烂尽的骸骨。恩泽及于死者。形容恩德深厚。

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


基础信息

拼音zé jí cī gǔ

注音ㄗㄜˊ ㄐ一ˊ ㄘ ㄍㄨˇ

感情泽及髊骨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给人恩惠极大。

近义词泽及髊骨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泽及髊骨:仁德之光,照耀至微》 成语是汉语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在众多成语中,“泽及髊骨”虽然并不常见,但它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向我们展示了古人对于仁德的崇高追求与无尽赞美。 “泽及髊骨”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原文为:“泽及髊骨,可谓仁矣。”这里的“髊骨”,指的是死人的骨头,即尸骨。这句话的大意是说,恩泽能够惠及到死者的骨头,这样的仁德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因此,“泽及髊骨”的本意是指一种极致的仁德,即施恩泽不仅局限于生者,还能惠及死者,表达了一种超越生死界限的无私与博爱。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泽”意味着恩惠、润泽;“髊骨”则是指死去的人的骨头。合起来看,“泽及髊骨”就是指恩惠可以达到甚至惠及亡灵,这种无私的善行和仁慈的心胸,无疑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体现。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于仁德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 在实际运用中,“泽及髊骨”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恩德之深广,能够影响到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延续到身后。例如,在描述某人因做了许多善事而被后世铭记时,就可以使用“泽及髊骨”来形容其恩德之深远。 此外,这个成语还寓意着一种超脱世俗的眼光和胸怀。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仁德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更在于能否在生命的终点以及之后的时间里,仍然保持一颗关爱他人的心。这需要一种超越自我的勇气和智慧,才能真正做到“泽及髊骨”。 总之,“泽及髊骨”这一成语不仅是对古代仁德思想的一种总结,也是对我们今天社会道德建设的一种启示。它提醒我们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远的思考,不仅要关注眼前的得失,更要注重长远的影响,以期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社会和谐。

泽及髊骨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泽及髊骨的意思解释、泽及髊骨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成语接龙(顺接)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怪诞不经 怪诞:离奇古怪;不经:不合常理。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谨小慎微 原指对微小的事物也采取谨慎小心的态度;形容非常谨慎。现指对细小的问题过分小心;流于畏缩。
蠢蠢欲动 蠢蠢:爬虫蠕动的样子。形容像虫子一样开始动弹。比喻敌人策划准备进攻;或坏人准备捣乱破坏。
直截了当 了当:干脆;爽快。干脆爽快;不绕弯子。
疙里疙瘩 文字不通畅,物体不平滑很粗糙。
争先恐后 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珠宫贝阙 用珍珠宝贝做的宫殿。形容房屋华丽。
源源不断 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断。
夷为平地 夷:拉平,铲平。铲平使成一块平地。
己溺己饥 亦作“己饥己溺”。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后因以“己溺己饥”或“己饥己溺”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命与仇谋 仇:仇敌。命运使自己经常与仇人打交道。形容命运不好,常遇挫折。
鬼鬼祟祟 迷信的人指鬼怪;或指鬼怪害人。形容行为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不置可否 置:搁;放;可:行;否:不行。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
珍楼宝屋 珍奇的楼阁,华丽的房屋。指富丽豪华的建筑物。
著手成春 著手:动手接触。指诗歌格调自然清新。后比喻医术高明。
扭直作曲 比喻是非颠倒。
春去冬来 春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如痴如醉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身败名裂 地位丧失;名声败坏。现在也形容干了坏事;遭到彻底失败。
故态复萌 老样子又重新恢复。指原来的旧习气和老毛病又重犯了。
一刹那 刹那:梵文ksana的音译。指十分短促的时间。
斗转星移 北斗转换了方向;星辰移了位置。形容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斗:北斗星;星:星辰。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似曾相识 好象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如火如荼 荼:音图。像火一样红;像茅草花一样白。比喻气势浩大而热烈。
薪尽火灭 薪:柴火。柴草完了,火也就灭了。比喻死亡。
脱口而出 指话语未经思索;随口而言。脱口:不加思索地开口说。
有志竟成 竟:终于。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