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于胡底



伊于胡底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伊:句首助词;于:到;胡:何,哪;底:尽头。到什么地步为止(对不好的现象表示感叹)。

出处《诗经 小雅 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

例子清·吴趼人《痛史》:“将来为祸天下后世,正不知伊于胡底呢?”


基础信息

拼音yī yú hú dǐ

注音一 ㄩˊ ㄏㄨˊ ㄉ一ˇ

感情伊于胡底是贬义词。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指对不好的现象表示感叹。

近义词不堪设想

英语where will it all end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当然可以。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成语——“伊于胡底”。 首先,“伊于胡底”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原文是:“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鼓人或请以城叛而待晋师,鼓子曰:‘与之盟而弗叛也。’乃盟诸车上,使鼔人守之。鼓人杀其宰以叛。荀吴闻之,谓卒徒曰:‘吾闻之,兵不厌诈。今既许之,又何求焉?伊于胡底?’乃弛入,遂克之。”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在春秋时期,晋国的荀吴率军攻打鲜虞国,包围了鼓城。鼓城的人中有愿意投降的,但鼓城的君主拒绝了这一提议。然而,最终鼓城的人还是背叛了。荀吴得知后,对士兵们说:“我们已经答应了他们,现在他们又背叛了,那么我们还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这里的“伊于胡底”,可以理解为“将到达什么地步”,表达的是对于当前局势失去控制、不知如何收场的困惑和无奈。 从字面意思上看,“伊”是语气词,相当于“何”或“哪里”的意思;“于”在这里表示“到”;“胡底”则是“何处”或“何所至”的意思。因此,“伊于胡底”可以直译为“将要到哪里去呢?”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用来形容事情的发展到了一个无法预料的地步,或是表达了对于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和担忧。 在现代汉语中,“伊于胡底”并不常用,但它作为一种成语,仍然保留着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当我们在阅读古文或者讨论历史事件时,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和背景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状况。 总的来说,“伊于胡底”是一个充满哲理意味的成语,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时,应当保持冷静思考,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陷入不可预知的困境。

伊于胡底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伊于胡底的意思解释、伊于胡底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名山大川 著名的高山和大河。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价值千金的皮衣,决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积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旁若无人 旁:旁边;若;好像。身边好像没有人。形容自视高大;态度傲慢。也形容态度自然、镇静自如的样子。
不折不扣 折、扣:原为商业用语;商品按原价扣除百分之几出售;叫做打折扣。表示完全的、十足的;一点不差。
普天同庆 普:普遍;天:天下;庆:庆贺。普天下共同庆祝。
晓以大义 晓:使人明白。把道理对人讲清楚。
龙腾虎跃 腾、跃:跳起;跳跃。像龙那样飞腾;像虎那样跳跃。形容非常活跃的姿态。也作“龙跳虎跃。”
投石问路 原指夜间潜入某处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无反应,借以探测情况。后用以比喻进行试探。
一文不名 一文钱都没有(名:占有)。形容非常贫困。
贫贱不能移 不会因生活贫困,地位卑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
大失所望 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形容非常失望。
大千世界 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为大千世界。后泛指广大无边纷纭复杂的世界。
鬼鬼祟祟 迷信的人指鬼怪;或指鬼怪害人。形容行为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水中捞月 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费力气。
不治之症 治不好的病、绝症。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或无法改正的弊端、错误。
棋逢敌手,将遇良才 逢:遭遇,遇见。比喻交战或竞技的双方本领相当,不相上下。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情谊深重。
大开方便之门 给予极大的方便。
钻木取火 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靠摩擦取火。
扭直作曲 比喻是非颠倒。
香火姻缘 香和灯火都用于供佛,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度德量力 度:衡量。衡量自己的品德;估计自己的能力。指办事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威信和力量。
勤学苦练 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天网恢恢 比喻作恶的人一定难逃惩罚。
前仆后继 仆:倒下;继:跟上。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图穷匕见 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如火如荼 荼:音图。像火一样红;像茅草花一样白。比喻气势浩大而热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止:语助词;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仰望着高山,效法着大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