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例子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盖常使人以意逆志,初不以叙事倾倒为工。”


基础信息

拼音yǐ yì nì zhì

注音一ˇ 一ˋ ㄋ一ˋ ㄓˋ

感情以意逆志是贬义词。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以己度人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在中华文化的瑰丽长河中,成语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今天,我们来细细品味其中一颗,那就是“以意逆志”。 首先,让我们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个成语。“以意”即通过自己的心意、思想;“逆”则有迎、迎取之意;“志”指的是人的意志或意图。综合起来,“以意逆志”的意思就是通过自己的心意去揣摩、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内心世界。 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大意是说,在解读诗歌时,不应因为文字而曲解词句的意思,也不应因为词句而误解作者的本意。正确的做法是,用自己的心思去揣测诗人的真正意图。这不仅适用于解读诗歌,更广泛地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在实际生活中,这一成语提醒我们要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在交流中,人们往往容易被表面的语言所迷惑,忽略了对方真实的情感和想法。而“以意逆志”,则是要求我们在聆听他人时,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的表层,更要深入理解对方内心的意愿和情感,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沟通和理解。 例如,在工作中,如果同事提出了一个看似奇怪的意见,我们不应该立即否定或误解,而是应该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理解其背后可能的原因和目的。这种理解和接纳,不仅有助于团队协作,也能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再如,在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有时会因为代沟而产生误解。这时,如果能运用“以意逆志”的智慧,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担忧和期待,便能够更好地化解矛盾,增进感情。 总之,“以意逆志”不仅是对古代文学的一种解读方式,更是现代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原则。它教会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中,如何保持一颗平和的心,用更加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个个体,从而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以意逆志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以意逆志的意思解释、以意逆志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屈指可数 扳着手指就可以数清楚。
存而不议 存:保留;议:讨论。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来踪去迹 踪、迹:脚印。来去的踪迹;指人、物的来历或事物的前因后果。
连编累牍 牍: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长。
流离颠沛 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苦口之药 苦口:口味苦。有疗效的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错误很有好处。
正人君子 旧时指正直;有道德的人物。现多用来讽刺假装正经的人。
拔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国泰民安 泰:太平。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
吴下阿蒙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吉光片羽 片羽:一片羽毛;指吉光身上的一小块毛皮;吉光: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毛皮为裘;入水数日不沉;入火不焦。比喻残存的极其珍贵的文物。
死不开口 至死也不说话。指缄口不言
将伯之呼 指求人帮助。
心烦意乱 心情烦躁;思绪纷乱。形容内心烦闷焦躁。烦:烦躁;意:心绪;心思。
礼坏乐缺 礼: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乐:教化的规范;缺:残破,废缺。形容社会纲纪紊乱,动荡不安。
天下第一 形容没有人能比得上。
千家万户 众多人家。
匪夷所思 匪;即“非”;不是;夷:通“彝”;法度、常规;引申为寻常的;一般的。不是根据常理所想象出来的。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离奇;超出寻常。
狂风暴雨 大风大雨。比喻声势猛烈或处境险恶。
壮心不已 指有抱负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仍不衰减。壮心:宏大的志向;已:停止。
赤胆忠心 赤:赤诚、真诚;忠:忠诚。形容很忠诚;有时也指非常真诚的心。也作“忠心赤胆”。
无声无息 息:音信;消息。没有声音;没有气息。形容没有声响;不为人觉察。
纷红骇绿 纷:纷披;红:指红花;骇:散乱;绿:指绿叶。纷披散乱的红花绿叶。形容花草树木随风摆动。
倒悬之急 倒悬: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
除恶务本 铲除恶势力,必须杜绝根本。
广开言路 尽量创造使人们能充分发表意见的条件。
久假不归 假:借;归:归还。本指长期借用一直不归还。后指长期告假不回来。
地平天成 平:治平;成:成功。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