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ǎnsānyǎn

一板三眼



一板三眼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出处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第六卷:“老弟你看,如今的时势,就是孔圣人活过来,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

例子他说起话来总是慢条斯理,一板三眼,十分清楚。


基础信息

拼音yī bǎn sān yǎn

注音一 ㄅㄢˇ ㄙㄢ 一ㄢˇ

感情一板三眼是中性词。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用于为人处事。

近义词一板一眼

英语scrupulous and methodical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当然可以。接下来是一篇关于“一板三眼”这一成语的语文讲解文章。 --- ### 成语解析:一板三眼 在中华文化的丰富宝库中,成语是语言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不仅言简意赅,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一板三眼”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韵味的成语,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组,更是承载着古代音乐节奏与秩序美的重要符号。 #### 字面解读 首先从字面上理解,“一板三眼”中的“板”指的是节拍中的强拍,而“眼”则是弱拍的意思。因此,如果将“一板三眼”比喻为音乐中的节奏,则意味着一个完整的节奏循环包含了四个部分:一个强拍(板)和三个弱拍(眼)。这种结构在许多传统戏曲和民乐演奏中都有体现,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极为重要的节奏模式之一。 #### 深层含义 然而,“一板三眼”并不仅仅局限于音乐领域。它还被广泛应用于描述做事时的条理性、规范性和有序性。比如,在进行一项工作或项目时,按照“一板三眼”的方式来安排,意味着要有明确的计划和步骤,每一步都应有其特定的位置和作用,这样才能确保整个过程顺利进行,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 历史背景 这一成语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戏剧表演艺术。在戏曲中,“一板三眼”是一种基本的音乐节奏形式,它要求演员们在演唱时必须严格遵循这一节奏模式,以此来表达情感、塑造角色。随着时间的发展,“一板三眼”逐渐超越了音乐和戏剧的范畴,成为了一种象征着严谨、规范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法。 #### 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一板三眼”依然有着广泛的使用场景。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人们都会用“一板三眼”来形容那些遵循规则、讲究效率的行为方式。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时,保持冷静、有序地处理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一板三眼”作为一个成语,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音乐美学的独特追求,同时也传递了对生活和工作的积极态度。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生活的节奏,让每一天都过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 希望这篇讲解能够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一板三眼”这一成语的意义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板三眼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一板三眼的意思解释、一板三眼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祖功宗德 指祖有功而宗有德。古代王朝尊始祖或开国之君为祖。有开创之功,其后有德之君则尊为宗。
风流人物 风流:指英俊的;杰出的。通常指对一个时代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旧指好色或轻浮放荡的人。
掉舌鼓唇 炫耀口才,夸夸其谈。
鹤立鸡群 像仙鹤立在鸡群之中。比喻才能或仪表出众。
志满意得 志向实现,心满意足。
二八佳人 二八:指十六岁:佳人:美女。十五六岁的美女。
胸有成竹 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成:完全的。
喟然长叹 喟然:叹气的样子。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
鸿鹄将至 鸿鹄:天鹅。指学习不专心。现表示将有所得。
顿挫抑扬 形容诗文作品或音乐声响等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和谐而有节奏。
坏法乱纪 破坏法制和纪律。
目不转睛 睛:眼珠。眼睛不眨;眼珠不转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看得出神。
云天雾地 比喻不明事理,糊里糊涂。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进道若退 谓前进之道反若后退。
一鼻子灰 比喻碰壁或受斥责。《红楼梦》五五回:“幸而平姐姐在这里,没得臊一鼻子灰,趁早知会他们去。”
兴高采烈 兴致高;精神饱满。采:精神;烈:强烈;旺盛。
舞刀跃马 挥舞刀枪,纵跃战马。比喻奋勇作战。
黑天半夜 指深更半夜。
皮笑肉不笑 极其不自然地装出一副笑脸。形容虚伪或心怀恶意的样子。
材雄德茂 指才德杰出。
尽诚竭节 诚:忠诚。节:气节,义节。竭尽自己全部的忠诚和义节。亦作“尽节竭诚”、“尽心竭诚”、“尽忠竭力”、“尽忠竭诚”、“尽忠竭节”、“竭忠尽节”。
起死回生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指将没有多少希望的事情挽救回来。
地丑德齐 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
从天而降 天上掉下来的。
迷离惝恍 形容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比喻不要多管闲事。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