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共轨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同文:全国所用的文字相同;共轨:全国车辙阔狭相同。统一文字,统一车辙。比喻国家统一。
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例子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序论》:“同文共轨,至治神功。”
基础信息
拼音tóng wén gòng guǐ
注音ㄊㄨㄥˊ ㄨㄣˊ ㄍㄨㄥˋ ㄍㄨㄟˇ
繁体同文共軌
感情同文共轨是中性词。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国家统一。
近义词同文共规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同文共轨:一种理想化的社会和谐》
在浩瀚的成语海洋中,“同文共轨”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成语。它出自《礼记·礼运》,原文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是故圣人作则,必本乎天,象乎地,辩乎阴阳,顺乎四时,和乎星辰,顺乎风雨,和乎寒暑,是以天人合一,万物各得其所,是谓同文共轨。”
在古代,“同文共轨”一词原本是指文字统一、车轨相同,即国家统一、文化统一的理想状态。而现代语境下,“同文共轨”更多被用来形容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人们的思想行为趋于一致,彼此之间和睦相处,没有纷争。
“同文共轨”中的“文”,可以理解为文化或文字,也可以理解为思想观念。它强调的是人们在精神层面上的高度统一,思想上的一致性。而“轨”则是指规范和规则,可以理解为行为准则或道德标准。它意味着人们的行为应当符合一定的规范,遵守共同的道德标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在现代社会,“同文共轨”的理念更侧重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当每个人都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当然,实现“同文共轨”的目标并非易事。这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每个个体共同努力,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公民意识,倡导诚信守法的价值观,让“同文共轨”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总之,“同文共轨”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状态,它要求我们在文化、思想、行为等方面达到高度的一致,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虽然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就一定能够逐步接近这个理想的社会形态。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豆萁燃豆(意思解释)
- 全科人儿(意思解释)
- 清清楚楚(意思解释)
- 材轻德薄(意思解释)
- 苦口之药(意思解释)
- 自命不凡(意思解释)
- 光前启后(意思解释)
- 光前裕后(意思解释)
- 不能自拔(意思解释)
- 熟能生巧(意思解释)
- 结缨伏剑(意思解释)
- 唇枪舌剑(意思解释)
- 立竿见影(意思解释)
- 孜孜不倦(意思解释)
- 子继父业(意思解释)
- 热气腾腾(意思解释)
- 会少离多(意思解释)
- 天作之合(意思解释)
- 雅俗共赏(意思解释)
- 主人翁(意思解释)
- 五花八门(意思解释)
- 他山之石(意思解释)
- 今夕何夕(意思解释)
- 超凡入圣(意思解释)
- 强颜欢笑(意思解释)
- 广开言路(意思解释)
- 入文出武(意思解释)
- 脑瓜不灵(意思解释)
※ 同文共轨的意思解释、同文共轨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素昧平生 | 一向不了解。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素:从来;昧:不明白;不了解。 |
体恤入微 | 同“体贴入微”。 |
穷乡僻壤 | 指荒远偏僻的地方。 |
打肿脸充胖子 | 比喻宁可付出代价而硬充作了不起。 |
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 比喻说话夸大之极。 |
土木形骸 | 形骸:指人的形体。形体象土木一样。比喻人的本来面目,不加修饰。 |
庖丁解牛 | 庖丁:厨师。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
大失所望 | 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形容非常失望。 |
藏形匿影 | 藏、匿:隐藏。隐藏形迹,不露真相。 |
顾影弄姿 | 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弄姿:做出各种姿态。对着自己的身影,做出各种姿态。形容卖弄身形,自我欣赏。 |
行不顾言 | 顾言:顾及自己所说的话。为人处事不守信用。 |
作贼心虚 | 虚:怕。指做了坏事怕人知道,心里老是不安。 |
共商国是 | 国是:国事;国家的大政方针。共同商量国家的政策和方针。 |
流里流气 | 举止轻浮,品行不端。 |
材雄德茂 | 指才德杰出。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用公道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
从天而降 | 天上掉下来的。 |
败德辱行 | 败坏道德和操守。 |
鹬蚌相争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
进进出出 | 走进走出,穿进穿出。 |
圆凿方枘 | 凿:榫眼;枘:榫头。方榫头插不进圆榫眼。比喻不相投合;格格不入。 |
如火如荼 | 荼:音图。像火一样红;像茅草花一样白。比喻气势浩大而热烈。 |
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 剐:古代酷刑,割肉。比喻再难的事,拼着一死也敢干下去。 |
拆东墙补西墙 | 拆倒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比喻临时勉强应付。亦比喻临时救急,不是根本办法。 |
烟消云散 | 消:消失;散:散去。像烟雾和云气一样消散。比喻消失得无影无踪。也作“云消雾散”。 |
见所不见 | 见“见所未见”。 |
寒木春华 | 寒木不凋,春华吐艳。比喻各具特色。 |
为万安计 | 为绝对安全着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