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ǐyuèguānyīn

水月观音



水月观音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见《法华经 普门品》。后用以喻人物仪容清俊秀逸。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

例子吴宫西子不如,楚国南威难赛。若比水月观音,一样烧香礼拜。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


基础信息

拼音shuǐ yuè guān yīn

注音ㄕㄨㄟˇ ㄩㄝˋ ㄍㄨㄢ 一ㄣ

繁体水月觀音

感情水月观音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水月观音,作为一个富有诗意和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成语。它更多地出现在佛教艺术、文学作品以及古典诗词中,用来形容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或意象。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词语的含义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 一、字面解析 首先,从字面上理解,“水月”指的是水中倒映的月亮。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水月”常常被用来比喻虚幻不实的事物或是镜花水月般的美景。而“观音”,则是观世音菩萨的简称,在中国佛教中,观世音菩萨是慈悲与智慧的象征,被视为救苦救难的菩萨。 ### 二、文化背景 在佛教文化中,水月观音通常是指观音菩萨的一种化现形式,象征着观音菩萨的慈航普渡,无所不在。这种形象往往出现在佛教艺术作品中,如壁画、雕塑等,通过水月的意象来表达观音菩萨的清净无染和大慈大悲的精神特质。 ### 三、艺术表现 在文学作品中,水月观音常被用来描述一种超然脱俗的意境。例如,宋代文人苏轼在其《赤壁赋》中有云:“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里的“水光接天”与“遗世独立”的意境,可以看作是对水月观音形象的一种艺术再现,表达了作者对于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境界的向往。 ### 四、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水月观音这一概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仅仅局限于宗教信仰层面,更成为了人们追求内心平静、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象征。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内心的宁静,希望通过冥想、禅修等方式达到一种身心合一的状态。水月观音的形象,正契合了这一需求,成为了一种心灵慰藉的符号。 ### 结语 综上所述,水月观音虽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成语,但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却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作为佛教艺术的一部分,还是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水月观音都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和深刻的精神内涵,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对于我们而言,了解并欣赏水月观音这一文化符号,不仅能够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

水月观音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水月观音的意思解释、水月观音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从容不迫 从容:不慌不忙;镇静;不迫:不急促。形容临事不慌不忙;镇定沉着。
嘘寒问暖 问冷问热;口可出热气使受寒的人温暖。形容对别人的生活非常关心。嘘:缓缓吹气。
风驰电掣 弛:快跑;掣:闪过。像风奔驰;像电闪过。形容非常迅速;急闪而过。也作“风驰电赴”。
青山绿水 泛称美好山河。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 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慌里慌张 指焦急不安或精神慌乱。
流离颠沛 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学而不厌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厌:满足。
因噎废食 噎:食物堵塞在咽喉;废:停止;食:吃。因吃东西卡过喉咙;从此就停止吃东西。比喻偶然受了一次挫折;就停止不干。
走南闯北 指走过南方北方不少地方。也泛指闯荡。
吴头楚尾 今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上游,楚地长江的下游,好象首尾互相衔接。
钻木取火 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靠摩擦取火。
生公说法 生公:晋末高僧竺道生,世称生公。竺道生解说佛法,能使顽石点头。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
将伯之呼 指求人帮助。
口坠天花 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品》载,佛祖说法,感动天神,“六欲诸天及天子众,以天福力雨种种华:优钵罗华,波头摩华……于虚空中缤纷乱坠”,“天华乱坠满虚空,众香普熏于大会”。后遂以“口坠天花”喻指以夸诞之词动人听闻或以甘言骗人。华,同“花”。
美人迟暮 原意是有作为的人也将逐渐衰老。比喻因日趋衰落而感到悲伤怨恨。
扪心自问 扪:按;摸;心:胸口。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指自我反思;醒悟。
汗马功劳 汗马:战马奔驰出汗。指将士立下战功。后指对事业的辛勤贡献。
地丑德齐 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
金口木舌 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指宣扬教化的人。
坐以待毙 待:等待;毙:死。坐着等死。指无力抗争或不想抗争。
万变不离其宗 宗:宗旨、目的。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足不出门 同“足不出户”。
薪尽火灭 薪:柴火。柴草完了,火也就灭了。比喻死亡。
半新不旧 半:二分之一。指不新不旧。
欢聚一堂 欢乐地聚集在一起。
困兽犹斗 困兽:被围困的野兽;犹:还、仍;斗:搏斗。被围困的野兽还要搏斗。比喻陷于绝境的失败者还要顽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