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ēngzuìzhìtǎo

声罪致讨



声罪致讨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宣布罪状,并加讨伐。

出处《国语 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

例子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8回:“朝廷只须遣一旅之师,声罪致讨,不旬日之间,定当传首京师,何足多虑。”


基础信息

拼音shēng zuì zhì tǎo

注音ㄕㄥ ㄗㄨㄟˋ ㄓˋ ㄊㄠˇ

繁体聲辠致討

感情声罪致讨是中性词。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指宣布罪状,并加讨伐。

英语condemn(denounce; announce somebody's crimes and make war on him)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声罪致讨:从声音到行动》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成语中,“声罪致讨”是一个相对较少被提及的成语。然而,它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成语的世界,探索其背后的故事与智慧。 “声罪致讨”中的“声”,是指宣布、宣告;“罪”则是指罪行或过失;“致讨”意为向对方提出指责,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因此,“声罪致讨”的整体含义是:首先公开宣布对方的罪行或错误,然后号召人们共同对其进行谴责和惩罚。这一过程不仅包含了对不义行为的揭露,更体现了维护正义的决心与行动。 成语出自《尚书·大诰》,原文是:“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皆即尔小子,惟寅畏天威,不敢侮鳏寡。”这里的意思是说,上天降下灾难,是因为人民犯了过错,而统治者应当畏惧天威,不欺凌弱小,以此来警示民众。这种思想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正义和秩序的重视,以及对不法行为的坚决抵制。 在现代社会,“声罪致讨”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在面对不公与错误时,都有责任站出来发声,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争取应有的权益。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过度激化矛盾,确保在维护正义的过程中保持理性和平和的态度。 总而言之,“声罪致讨”不仅是一种勇敢的行为,更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它教会我们在追求正义的同时,不忘理性与宽容,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声罪致讨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声罪致讨的意思解释、声罪致讨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屈指可数 扳着手指就可以数清楚。
老马识途 识:认得;途:路。老马能认识走过的道路。比喻年纪大的人;富有经验。
德重恩弘 重:崇高、深厚;弘:通“宏”,大。道德高尚,恩惠广大。形容普施恩德。
彬彬有礼 彬彬:原为文采与质朴兼备貌。形容文雅而有礼貌。
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比喻说话夸大之极。
成竹在胸 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有权有势 势:地位和权力。既有权力,又有地位。
时至运来 时机来了,运气也有了转机。指由逆境转为顺境。
室徒四壁 犹言室内空无一物。喻贫穷。
悬石程书 形容勤于政事。
互通有无 相互间拿自己多余的东西去调换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死不开口 至死也不说话。指缄口不言
举世无敌 全世界没有能胜过的。
将夺固与 要想得到,必先给予。固,同“姑”。
珠还合浦 合浦:汉代郡名,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
有求必应 只要有人请求;就一定答应。形容容易答应人的请求;好说话。
凡夫俗子 泛指平庸的人。
坐以待毙 待:等待;毙:死。坐着等死。指无力抗争或不想抗争。
精明强干 精细聪明;善于办事。也作“精明能干”。
雅俗共赏 雅俗:文雅和粗俗。旧时把文化高的人称“雅人”;把没文化的人称“俗人”;赏:欣赏。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形容艺术水平既高雅又通俗;能为各种人所接受。
霜露之悲 对父母先祖的悲思。
振聋发聩 使聋子都受到振动和醒悟(发:开启;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政通人和 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貌合神离 貌:外表;神:内心。指外表上一致;内心里不一样。形容表面上关系很融洽;而实际上各怀心思。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徐娘:梁元帝妃徐氏,泛指妇女。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
老气横秋 老气:老年的气概;横秋:横亘秋空。形容神态老练严肃。也形容为人死板;缺乏朝气。
马龙车水 马象游龙,车象流水。形容车马往来不绝
举棋不定 举:拿起;拿着。拿着棋子不知道该怎么下。比喻临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