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è

确乎不拔



确乎不拔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刚强坚决,不可动摇。

出处《周易 乾》:“确乎其不可拔。”

例子唐·韩愈《颜子不贰过论》:“不以富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确乎不拔,浩然自守。”


基础信息

拼音què hū bù bá

注音ㄑㄩㄝˋ ㄏㄨ ㄅㄨˋ ㄅㄚˊ

繁体確乎不拔

感情确乎不拔是褒义词。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近义词确固不拔

英语firm and unshakable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确乎不拔”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昭公十年》,原句为:“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虽齐有材,鲁实用之。晋、鲁二国,其犹信然。若夫忠信之事,则吾岂敢?抑亦观之矣。夫子固有焉,确乎其不可拔也。”这里,孔子被描述为一个忠诚可靠的人,他的品质坚定如山,不可动摇。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确乎不拔”的“确乎”是确实、实在的意思,而“不拔”则是不能移动、不能动摇的意思。“确乎不拔”整体上可以理解为“确实稳固不动摇”,比喻人的立场、信念或品质非常坚定,不易改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确乎不拔”来形容一个人的意志坚定,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轻易改变初衷。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尤为珍贵,它不仅是个人品格的体现,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在面对错误的观点时,能够坚持真理,勇于纠正他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即使遭遇失败也能坚持不懈,最终实现梦想。 此外,“确乎不拔”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比如,一款产品如果质量过硬,性能稳定,就可以说它是“确乎不拔”的。这样的产品不仅能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还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长期发展。 总之,“确乎不拔”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成语,它鼓励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保持内心的坚定与执着,坚守正确的道路,不断努力,直至成功。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评价人或物时,应注重其内在品质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而非表面的光鲜亮丽。

确乎不拔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确乎不拔的意思解释、确乎不拔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实至名归 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
皆大欢喜 皆:都。人人满意;全都高兴。
放牛归马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付之一炬 付:交给;之:它;炬:火把;一炬:一把火。给它一把火烧光。指用火烧毁。
匡乱反正 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歇斯底里 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患难与共 患难:危险艰苦的环境;与共:在一起。指在不利处境中共同承担灾难和困苦。
户限为穿 户限:门槛;为:被。门槛都踩破了。形容进出的人很多。
销声匿迹 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销:消失。
杀鸡取卵 杀了鸡取出鸡蛋。比喻贪图眼前的一点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
皮开肉绽 绽:裂开。皮肉都裂开。形容被殴打得伤势极重。
目不转睛 睛:眼珠。眼睛不眨;眼珠不转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看得出神。
万无一失 指绝对不会出差错。万:形容很多;失:差错。
惹事生非 招惹是非,引起争端。
触目皆是 触目:目光所及;皆:都。眼睛所见到的都是。
吃不了兜着走 比喻不能承受或担当。
折臂三公 晋代的羊枯,曾坠马折断手臂,官至三公。指贵官堕马。
夷为平地 夷:拉平,铲平。铲平使成一块平地。
东施效颦 美女西施因病皱眉;显得更美。邻里丑女(后称东施);机械地模仿;也皱起眉头;结果这副苦相使她显得更丑(效:模仿;颦:皱眉头)。比喻不顾具体条件;不加分析地胡乱摹仿别人;结果适得其反;显得可笑。
取之不尽 拿不尽。形容极其丰富。
超然绝俗 高超得完全不同凡俗。谓远过于寻常之辈。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蓍龟,大汉之栋甍。”宋·陆游《与姜特立书》:“《茧庵记》及《初营》、《落成》二诗,大老手笔,超然绝俗。”
显亲扬名 显:使显赫;扬:传扬。使父母宗族显耀;张扬自己的声誉。指中举、立功、做官的荣耀。
首尾两端 两端:拿不定主意。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动摇不定。
踵趾相接 谓脚迹相连。形容人数众多,接连不断。
成己成物 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
高步通衢 见“高步云衢”。
对牛弹琴 ①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主要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②比喻说话时不看对象(主要讥讽说话的人);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
声色狗马 声色:歌舞和女色;狗马:养狗和骑马。后来二语连用;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