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ǒngshān

气涌如山



气涌如山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形容恼怒到极点。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吴主传》:“权大怒,欲自征渊”裴松之注引晋 虞溥《江表传》:“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涌如山。”

例子清·冯桂芬《江苏减赋记》:“大怒,来余家,气涌如山,为言并无奏加津贴事。”


基础信息

拼音qì yǒng rú shān

注音ㄑ一ˋ ㄩㄥˇ ㄖㄨˊ ㄕㄢ

繁体氣湧如山

感情气涌如山是贬义词。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

近义词怒发冲冠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气涌如山”这一成语,虽在字典中未必有直接收录,但其蕴含的意义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情境:当某种情感、力量或气势如同山峰一般从胸中涌出,直冲云霄时,便可用此成语来形容。它巧妙地结合了自然景观与人类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赋予读者强烈的画面感。 在古人的诗文中,“气涌如山”常被用来形容英雄豪杰的雄心壮志、文人墨客的激昂情绪,或是自然界中惊心动魄的壮观景象。例如,在描写一位大将出征前的豪情壮志时,作者可能会说:“他立于营帐之前,目光坚定,气涌如山,仿佛能撼动天地。”这不仅展现了人物的英勇气概,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紧张而又充满激情的时刻,感受那份震撼人心的力量。 此外,“气涌如山”也可用于描述文学创作或艺术表演时的激情澎湃。想象一位诗人正沉浸在创作的狂热之中,笔尖流淌出的文字犹如山洪般奔腾不息,每一句都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无尽的创造力。这时,我们可以说:“他的诗篇气涌如山,令人读之动容。” 当然,除了正面积极的情境,“气涌如山”同样可以用于贬义场景,比喻因愤怒或不满而爆发的情绪。比如,在一场激烈的辩论中,某位辩手可能因为对方的言论而感到无比愤慨,以至于“气涌如山”,无法平复自己的心情。 总之,“气涌如山”这一成语以其独特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在不同的语境中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含义。无论是赞美英雄的壮志凌云,还是抒发个人的情感波澜,亦或是刻画社会现象的激烈冲突,“气涌如山”都能恰到好处地传达出那种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力量感。通过学习并灵活运用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的生动性,还能更好地理解古人对于情感世界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气涌如山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气涌如山的意思解释、气涌如山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成语接龙(顺接)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畏首畏尾 比喻作事胆子小;顾虑多。畏:畏惧;害怕。
低声下气 形容说话时恭顺卑微的样子。
囊萤映雪 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指为官声名很坏,任凭人们笑骂,还是泰然自若当自己的官。
梦幻泡影 佛教用语。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梦境、幻术、水泡和影子一样空虚。后比喻空虚而容易破灭的幻想。
形影相顾 形:形体;影:身影。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堂堂一表 形容身材魁伟,相貌出众。
举重若轻 举起重物就像举起轻东西那么容易。比喻能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
遁世离俗 谓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
动荡不定 荡:摇动。动荡摇摆,不安定。形容局势不稳定,不平静。
志在千里 形容志向远大。
大树将军 原指东汉冯异。后常指不居功自傲的将领。
目不忍见 形容景象极其悲惨。同“目不忍视”。
火烛银花 犹火树银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绘声绘影 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婆婆妈妈 形容人动作琐细,言语罗唆。也形容人感情脆弱。
峨峨洋洋 本用以形容音乐高亢奔放。后亦用以形容欢乐之态。语本《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定国安邦 邦:国家。治理和保卫国家,使国家安定稳固。
牛刀小试 牛刀:宰牛的刀。用宰牛刀在小生物身上做试验。比喻有大本领而先在小事上略微施展一下。
摧身碎首 即粉身碎骨。
心烦意乱 心情烦躁;思绪纷乱。形容内心烦闷焦躁。烦:烦躁;意:心绪;心思。
面有难色 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
如痴如醉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胆大心小 形容办事果断,考虑周密。
气味相投 气味:意指思想或志趣;投:合得来。指人思想作风相同;彼此很合得来。
风风雨雨 刮风下雨,比喻重重阻难或议论纷纷。
万变不离其宗 宗:宗旨、目的。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九州:指全中国。月亮普照全中国,而人间苦乐不同,少数人过着吃喝玩乐奢侈豪华的生活,好多人却过着饥寒交迫的苦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