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éngdǎngzhōu

朋党比周



朋党比周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结党营私,排斥异己。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一》:“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

例子宋·孔平仲《续世说·忿狷》:“唐萧瑀尝称房玄龄以下朋党比周,但未反尔。”


基础信息

拼音péng dǎng bǐ zhōu

注音ㄆㄥˊ ㄉㄤˇ ㄅ一ˇ ㄓㄡ

繁体朋黨比周

感情朋党比周是中性词。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补语;指结党营私,排斥异己。

近义词结党营私、阿党比周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在中华文化的瑰宝中,成语以其精炼而深刻的意义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每一个成语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讨并理解一个略显生僻但意义深远的成语——“朋党比周”。 ### 成语释义 “朋党比周”出自《战国策·赵策四》,原句为:“今赵且伐燕,秦王谓赵王曰:‘诸侯莫不闻,天下之言曰: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强弓,皆自赵出。天下之善士也,皆自齐出。天下之贤人也,皆自魏出。天下之良将也,皆自赵出。天下之巧匠也,皆自韩出。天下之豪杰也,皆自齐出。天下之朋党比周也,皆自魏出。’”大意是说,天下的结党营私者,都是从魏国出来的。 “朋党比周”的字面意思是“结成朋党,互相勾结”。这里的“朋党”是指结成小集团的人,“比周”则是指相互勾结、结党营私的行为。整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为了个人利益或集团利益,不顾大局,相互勾结,甚至排斥异己的行为。 ### 成语的历史背景 这个成语诞生于战国时期,那个时代各国之间战事频发,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各个国家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往往会拉帮结派,形成不同的政治势力。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国家层面,在地方乃至更小的团体中也同样存在。因此,“朋党比周”这个成语就成为了一个批判性极强的词汇,用来描述那些为了私利而不择手段的行为。 ### 成语的现代意义 尽管“朋党比周”这一成语诞生于古代,但它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却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企业内部的政治斗争,还是政治领域的权力争夺,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现象。一些人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不惜牺牲集体利益,甚至损害公共利益。这样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也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和谐与进步。 ### 结语 “朋党比周”这一成语,通过简洁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摒弃私心,维护公正,才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原则,不被一时的利益所蒙蔽,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朋党比周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朋党比周的意思解释、朋党比周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素昧平生 一向不了解。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素:从来;昧:不明白;不了解。
难言之隐 言:说;隐:隐衷;隐情;藏在内心深处的事。难以说出口的隐衷。
林下风致 同“林下风气”。
望尘莫及 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尘:尘土;莫:不;及:赶上。
光前耀后 光前:光兴前业。光耀祖先,造福后代。
裾马襟牛 像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没有头脑和无知。亦作“襟裾马牛”。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自己人 自己一方的人。指自家人或圈内人。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 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
不僧不俗 僧:指和尚。指不三不四,不伦不类。
拭目以待 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来踪去迹 踪、迹:脚印。来去的踪迹;指人、物的来历或事物的前因后果。
列风淫雨 列:烈;淫:过量。本指狂风暴雨。后比喻错别字连篇。
喜新厌旧 厌:厌恶。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多指用情不专一。
出头露面 在人多的场合公开出现;也指在众人面前出风头表现自己;又常因出现于公共场合而出名。还指出面活动、做事、讲话。
同心合力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捞一把 用不正当手段取得一些利益。
铺天盖地 铺:把东西散开;盖:笼罩;遮蔽。遮住天;盖住地。形容充满了整个天地。来势猛烈。也作“遮天盖地”。
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的哲学观点。
离弦走板 比喻言行偏离公认的准则。
绊脚石 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
饭囊酒瓮 比喻只会吃饭喝酒,不会做事的人。
善游者溺 会游泳的人,往往淹死。比喻人自以为有某种本领,因此而惹祸。
新官上任三把火 指官员上任之初采取新的措施或政策。
生拉硬扯 形容说话或写文章牵强附会。也形容用力拉扯,勉强别人听从自己。
歌舞升平 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含贬义。升平:太平。
峨峨洋洋 本用以形容音乐高亢奔放。后亦用以形容欢乐之态。语本《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