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éizhēng

怒眉睁目



怒眉睁目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瞪大眼睛,咬紧牙关。形容愤恨之极

出处茅盾《大泽乡》:“是站着的满脸通红怒眉睁目的两个人。但只是‘两个’人!”


基础信息

拼音nù méi zhēng mù

注音ㄋㄨˋ ㄇㄟˊ ㄓㄥ ㄇㄨˋ

感情怒眉睁目是贬义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愤恨之极。

近义词咬牙切齿、怒目切齿、怒目睁眉

反义词眉开眼笑、喜笑颜开、喜不自胜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成语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生活智慧。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比较特别的成语——“怒眉睁目”。尽管它不像“画龙点睛”、“百折不挠”那样耳熟能详,但它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种特定的情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先,“怒眉睁目”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而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短语。其中,“怒眉”意指因愤怒而皱起的眉毛;“睁目”则是指瞪大的眼睛。合起来看,“怒眉睁目”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因为愤怒或不满而紧锁眉头、瞪大眼睛的样子。这种表情通常出现在人们面对不公、挑衅或是强烈的情绪波动时。 从字面上理解,“怒眉睁目”的构词方式体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汉语成语往往通过四个字精准地表达一种情境或道理,而“怒眉睁目”虽然不是成语,但其结构与成语相似,都是通过几个字来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既简洁又富有画面感,能够迅速引起读者或听者的共鸣,让人仿佛亲眼目睹那一幕场景。 此外,“怒眉睁目”还反映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汉语中有许多类似的短语,它们虽未被收录为正式的成语,但却能在日常交流中灵活运用,增添语言的表现力。例如,“咬牙切齿”、“怒发冲冠”等,这些短语同样能准确传达人物的情感状态,使描述更加鲜活生动。 总之,“怒眉睁目”这一短语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语,但它以其独特的构词方式和鲜明的形象描绘,展现了汉语的魅力。通过学习和理解这样的短语,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汉语的表达技巧,还能更深入地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

怒眉睁目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怒眉睁目的意思解释、怒眉睁目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成语接龙(顺接)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斩草除根 斩:砍断;斩草:割草;除:去掉。割草要把草根彻底除掉。比喻除去祸根;不留后患。
筋疲力竭 筋:筋骨;疲:疲劳。形容非常疲乏。
箪瓢屡空 箪:盛饭竹器;瓢:舀水器。吃的喝的匮乏。形容生活非常贫困。
纵横开合 指操纵自如。同“纵横开阖”。
论黄数白 ①谓任意评论是非好坏。②点了黄金又数白银。极言财富之多。
直截了当 了当:干脆;爽快。干脆爽快;不绕弯子。
饥肠辘辘 饥肠:饥饿的肚子;辘辘:象声词;车轮滚动的声音。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不费吹灰之力 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不花一点力气。
己溺己饥 亦作“己饥己溺”。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后因以“己溺己饥”或“己饥己溺”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贼心虚 虚:怕。指做了坏事怕人知道,心里老是不安。
光前启后 犹“光前裕后”。
休戚是同 休:欢乐,吉庆;戚:忧愁;是:语助词。彼此间的忧乐和祸福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同甘共苦。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
风虎云龙 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
顾景惭形 看着身影,对自己的形体感到羞愧。谓自认不配享受某种荣誉、称号等而感到惭愧。
金口木舌 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指宣扬教化的人。
通时合变 同“通权达变”。
气味相投 气味:意指思想或志趣;投:合得来。指人思想作风相同;彼此很合得来。
坐以待毙 待:等待;毙:死。坐着等死。指无力抗争或不想抗争。
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平生:有生以来;亏心:违背良心。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唯利是图 只要有利就去追求。惟:只有;惟独;图:贪图;追求。
色厉内荏 色:神色;历:历害;内:内心。荏:软弱;怯懦。形容外表严厉强硬;内心怯懦软弱。
冒失鬼 言语、举动鲁莽、轻率的人。
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剐:古代酷刑,割肉。比喻再难的事,拼着一死也敢干下去。
无所畏惧 畏惧:害怕。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形容什么也不怕。
饿殍遍野 殍:人饿死后的尸体。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形容老百姓因灾祸饥馑大批饿死的悲惨景象。
西学东渐 渐:流入。西方的各种学说向东方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