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àngǎnchū

汗不敢出



汗不敢出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吓得连汗都不敢往外冒了。形容紧张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例子鲁迅《文学和出汗》:“从评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


基础信息

拼音hàn bù gǎn chū

注音ㄏㄢˋ ㄅㄨˋ ㄍㄢˇ ㄔㄨ

感情汗不敢出是贬义词。

用法作状语;形容紧张害怕到了极点。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汗不敢出”这个成语源自《世说新语·言语》,它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袁友规在面对严峻的情势时,表现得异常冷静和机智,以至于连呼吸都几乎静止,仿佛连汗珠都不敢掉下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在极度紧张或恐惧的情况下,连轻微的动作也不敢做出,生怕引起更大的麻烦。 ### 成语出处与背景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中的一则小故事。原文是这样的:“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这段话的大意是说,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因为才华出众而闻名,后来魏文帝听说后,便召见了他们。在觐见的时候,钟毓因为紧张而脸上冒出了汗,而钟会则回答道:“我紧张得汗都不敢流出来。”这里的“汗不敢出”,生动地描绘了钟会当时的紧张状态,但又表现出他超乎常人的镇定自若。 ### 成语的意义与用法 “汗不敢出”这个成语不仅表达了极度紧张或恐惧的情绪,还隐含了一种对于环境的敬畏之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处于极端紧张的状态下,比如在重要考试前的准备阶段,或者是在面临重大决策时内心的忐忑不安。它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人在面对权威或困难局面时,小心翼翼、不敢轻易行动的心态。 ### 举例说明 例如,在描述一个学生参加国家级比赛时的心情时,我们可以这样表达:“站在领奖台上,他紧张得汗不敢出,生怕自己会犯任何错误。”这里,“汗不敢出”就形象地描绘了这位同学在关键时刻那种既紧张又谨慎的心理状态。 总之,“汗不敢出”这个成语通过一个小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古人对于紧张情绪的细腻观察与生动描绘。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是中华语言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细细品味和理解。

汗不敢出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汗不敢出的意思解释、汗不敢出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行百里者半九十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使心用腹 用心思,使坏心眼。
泥牛入海 泥塑的牛进入大海中就会化掉。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
冷若冰霜 若:好像。冷得像冰霜一样。比喻对人对事十分冷淡;没有一丝热情。有时也指面目或态度严厉;使人无法靠近。
翩翩起舞 轻捷飘逸地跳起舞来。
生龙活虎 比喻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同室操戈 自家人动刀枪。泛指内部相争。操:拿;戈:古代的一种兵器。
坏法乱纪 破坏法制和纪律。
通都大邑 都:都市;邑:城。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
危急关头 不可预见的紧急关头或困境,要求立即采取行动以避免造成灾难。
燕雀安知鸿鹄志 鸿鹄:天鹅。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远大者的抱负。
败俗伤风 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
百步穿杨 百步:一百步以外;杨:指杨树的叶子。在百步之外射穿一片选定的杨树叶子。形容射箭技巧娴熟。
十恶不赦 十恶:旧刑律中规定的十种重罪。指罪恶极大;不可饶恕。
钻木取火 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靠摩擦取火。
叽叽喳喳 语音杂乱。
倒裳索领 索:搜寻、寻求。把衣裳倒过来寻找领口。比喻办事抓不到要点。
立地书橱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孜孜不倦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的样子)。
饥不择食 饿急了就顾不上选择食物。比喻急需时顾不得选择。
顾景惭形 看着身影,对自己的形体感到羞愧。谓自认不配享受某种荣誉、称号等而感到惭愧。
会少离多 相会少,别离多。感慨人生聚散无常或别离之苦。
从天而降 天上掉下来的。
气味相投 气味:意指思想或志趣;投:合得来。指人思想作风相同;彼此很合得来。
背乡离井 指远离家乡,流落他方。
出师不利 师:军队。利:顺利。出战不顺利。形容事情刚开始,就遭受败绩。
东道主 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轰轰烈烈 轰轰:像声词;形容巨大声响;烈烈:火焰盛燃的样子。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