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ǎntīngmìng

敢不听命



敢不听命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敢:反语,“怎敢”、“不敢”之意。怎么敢不遵照你的命令办呢?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齐侯次于虢,燕人行成,曰:‘敝邑知罪,敢不听命!’”


基础信息

拼音gǎn bù tīng mìng

注音ㄍㄢˇ ㄅㄨˋ ㄊ一ㄥ ㄇ一ㄥˋ

感情敢不听命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敢推辞。

近义词敢不承命、敢不唯命、敢不如命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在中华文化的浩瀚长河中,成语作为语言的一颗璀璨明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颇具特色的成语——“敢不听命”。这个成语虽然不似其他成语那样耳熟能详,但它独特的构成方式和深层含义,同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 成语的字面意义 首先,让我们从字面上理解“敢不听命”四个字。“敢”在这里有“敢于”、“胆敢”的意思,表示一种挑战或违背的态度;“不”是否定词,表达拒绝的意思;“听命”则是指听从命令或指示。因此,字面上看,“敢不听命”可以理解为“敢于不服从命令”。 ### 成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敢不听命”往往带有一种讽刺或夸张的意味。它可能用来形容一个人过于自信、狂妄自大,以至于敢于违背上级或权威的命令,这种行为在传统社会中是不被提倡的。但同时,这种描述也可能反映了某种情境下,人们对于不合理命令的反抗精神,尤其是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勇于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立场。 ### 成语的应用场景 在文学作品或是日常对话中,“敢不听命”通常用于批评或讽刺那些缺乏纪律性、不尊重权威的人。例如,小说中描绘一位将领面对上司无理的要求时,可能会说:“你这是在逼我‘敢不听命’啊!”这里,他并不是真的想要反抗命令,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命令合理性的质疑。 ### 结语 总之,“敢不听命”这一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依然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个人行为规范的要求,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正义与自由的追求。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敢不听命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敢不听命的意思解释、敢不听命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任人唯亲 任:任用。唯:只。任用人不管德才怎样;只用和自己关系亲近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 母:先导,根源。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能取得胜利。
妇人醇酒 谓沉湎于酒色。语本《史记·魏公子列传》:“秦数使反闲……公子(无忌)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者四岁,竟病酒卒。”
艺高人胆大 技艺高超的人胆量也大。
有约在先 已经约定好了。指事情的处理方案已事先定好。
连编累牍 牍: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长。
铁面无私 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铁面:比喻刚直无私。
铺天盖地 铺:把东西散开;盖:笼罩;遮蔽。遮住天;盖住地。形容充满了整个天地。来势猛烈。也作“遮天盖地”。
姹紫嫣红 姹:美丽;嫣:妖艳;美好。形容各色的美丽花朵争相斗妍。也作“嫣红姹紫”。
心急如焚 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形容心情极其焦急。焚:烧。
扬威耀武 见“扬威曜武”。
见危致命 见“见危授命”。
时至运来 时机来了,运气也有了转机。指由逆境转为顺境。
有目共睹 睹:看见。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得见。形容极其明显。
欺善怕恶 欺侮善良者,惧怕凶恶者。
休戚是同 休:欢乐,吉庆;戚:忧愁;是:语助词。彼此间的忧乐和祸福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同甘共苦。
结缨伏剑 结缨:系上帽带;伏剑:拔剑自刎。比喻为维护正义而献身。
知往鉴今 鉴:借鉴。了解过去作为今天的借鉴。
白云苍狗 苍狗:黑狗。天上的白云顷刻间变成乌云;像黑狗一样。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天网恢恢 比喻作恶的人一定难逃惩罚。
千家万户 众多人家。
绿林强盗 指山林的强盗。
认贼作父 把坏人当作父亲;常指卖身投靠坏人或敌人。
雅俗共赏 雅俗:文雅和粗俗。旧时把文化高的人称“雅人”;把没文化的人称“俗人”;赏:欣赏。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形容艺术水平既高雅又通俗;能为各种人所接受。
进进出出 走进走出,穿进穿出。
束身受命 束身:约束自身,不放纵。比喻投案。指投案归顺过去以后、听从命令。
有志竟成 竟:终于。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息息相关 息:呼吸。呼吸也相互关连。形容非常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