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而不校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犯:冒犯;校:计较。别人冒犯了;也不计较。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例子惠养民道:“犯而不校,何以罚为?”大家微笑,各自散去。(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十五回)
基础信息
拼音fàn ér bù jiào
注音ㄈㄢˋ ㄦˊ ㄅㄨˋ ㄐ一ㄠˋ
正音“校”,不能读作“xiào”。
感情犯而不校是贬义词。
用法复杂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辨形“校”,不能写作“较”。
近义词唾面自干
反义词针锋相对、以眼还眼
英语be wronged but not to seek revenge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犯而不校:宽容之心的艺术》
在中华文明的漫长历史中,无数的智慧结晶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指南针。其中,“犯而不校”这一成语便以其独特的内涵和深邃的意义,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是一种处世哲学,一种对待他人错误的态度。
“犯而不校”出自于《论语·公冶长》,原文为:“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犯而不校,直哉史鱼!”这里的“校”字,古义通“较”,即计较、争执的意思。“犯而不校”的意思就是当别人冒犯了自己时,不去与之计较,不去争辩,而是选择宽恕和包容。这是一种高境界的修养,也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人或事,他们无意中或者有意地伤害了我们的感情,甚至侵犯了我们的权益。这时,如果选择斤斤计较,往往会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矛盾升级。相反,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一颗宽容的心,用理解和原谅去面对他人的错误,不仅能够避免不必要的争端,还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达到双赢的结果。
孔子之所以提倡这种态度,是因为他深知人性的复杂性和世界的多样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和不足,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完美无缺。因此,在面对他人的过错时,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学会宽恕,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环境。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所有的错误都采取无原则的容忍态度。对于那些严重违背道德底线的行为,我们依然需要勇敢地站出来,维护正义和真理。但是,在日常的小摩擦和误会中,我们应当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用宽容的心态去化解冲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总之,“犯而不校”这一成语所蕴含的宽容精神,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该积极践行的一种美德。通过学习和实践这种态度,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提升个人魅力,最终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快乐。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一寸丹心(意思解释)
- 隔靴搔痒(意思解释)
- 习非成是(意思解释)
- 富贵骄人(意思解释)
- 挥霍无度(意思解释)
- 年少无知(意思解释)
- 功成名就(意思解释)
- 今来古往(意思解释)
- 沤沫槿艳(意思解释)
- 吃不了兜着走(意思解释)
- 生死有命(意思解释)
-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意思解释)
- 满园春色(意思解释)
- 风声鹤唳(意思解释)
- 龙驭上宾(意思解释)
- 学而优则仕(意思解释)
- 忙不择价(意思解释)
- 善善恶恶(意思解释)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解释)
- 前仆后继(意思解释)
- 不可告人(意思解释)
-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意思解释)
- 败德辱行(意思解释)
- 细水长流(意思解释)
-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意思解释)
- 惴惴不安(意思解释)
- 别有用心(意思解释)
- 鞭辟入里(意思解释)
※ 犯而不校的意思解释、犯而不校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地地道道 | 真正的,够标准的。 |
物尽其用 | 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 |
蠢蠢欲动 | 蠢蠢:爬虫蠕动的样子。形容像虫子一样开始动弹。比喻敌人策划准备进攻;或坏人准备捣乱破坏。 |
长命富贵 | 既长寿又富裕显贵。 |
前瞻后顾 | 同“瞻前顾后”。看看前再看看后。有时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 |
一干二净 | 形容非常干净;也表示一点儿也不剩。 |
时易世变 | 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 |
废书而叹 | 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
不得而知 | 得:能够。无从知道。 |
大千世界 | 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为大千世界。后泛指广大无边纷纭复杂的世界。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
夷为平地 | 夷:拉平,铲平。铲平使成一块平地。 |
鱼死网破 |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指拼个你死我活。 |
大张旗鼓 | 大规模地摇旗擂鼓(张:展开;铺排;旗鼓:古代作战时传达军令的用具)。原形容作成的规模和声势大;现泛指做事规模和声势很大。 |
本末倒置 | 本:树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末:树梢;比喻事物的枝节;置:放置。形容把主要的和次要的;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弄颠倒了。 |
粗制滥造 | 粗:粗糙;滥:过多而不加以节制。原指产品制作粗糙;只求数量;不顾质量。现也泛指工作草率;不讲求质量。 |
不能自拔 | 拔:摆脱。不能将自己拔出来。指陷进很深的境地;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 |
树欲静而风不止 | 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流里流气 | 举止轻浮,品行不端。 |
战战业业 | 戒慎畏惧貌。 |
似是而非 | 是:对;正确;非:不对;错误。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指表面上相似;实际上不一样。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用公道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
热气腾腾 | 热气:温度高的气体;腾腾:气体不断上升的样子。原意为热气盛大。比喻情绪高涨;气氛热烈。 |
超然绝俗 | 高超得完全不同凡俗。谓远过于寻常之辈。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蓍龟,大汉之栋甍。”宋·陆游《与姜特立书》:“《茧庵记》及《初营》、《落成》二诗,大老手笔,超然绝俗。” |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 比喻说话夸大之极。同“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
匪夷所思 | 匪;即“非”;不是;夷:通“彝”;法度、常规;引申为寻常的;一般的。不是根据常理所想象出来的。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离奇;超出寻常。 |
不宁唯是 | 宁:请助词,无义;唯:只是;是:这样。不只是这样。即不仅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