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é

发策决科



发策决科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策:策问;科:等第。拆阅策问题目,以决定录取。旧指应试取中。

出处汉·扬雄《法言·学行》:“或曰:‘书与经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曰:‘可。’或人哑尔笑曰:‘须以发策决科。’”

例子金·董结元《西厢记》第六卷:“我当发策决科,策名仕版。”


基础信息

拼音fā cè jué kē

注音ㄈㄚ ㄘㄜˋ ㄐㄩㄝˊ ㄎㄜ

繁体發筞决科

感情发策决科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应试取中。

近义词金榜题名

反义词名落孙山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发策决科:知识与智慧的双重考验》 在浩瀚的中华成语海洋中,每个成语都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哲理内涵。今天,让我们一同聚焦于“发策决科”这一成语,一起探寻其背后的知识与智慧。 “发策决科”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东汉班固的《汉书·公孙弘传》之中。原文提到:“上复使主爵都尉汲黯、主爵中尉郑当时等发策决科,问以治道。”在这里,“发策”指的是提出问题或者考题,而“决科”则指评判考试的结果。因此,“发策决科”的原意是指主持科举考试,即根据考试题目来评判考生的成绩。 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策决科”逐渐引申为泛指通过提问或测试来考察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它不仅仅局限于古代的科举考试,更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的各种考核场景之中。例如,在学术研究、职业资格认证以及各类选拔性考试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的过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发策决科”的核心始终是通过系统化的评价体系来检验人的学识与能力。 从更深层次来看,“发策决科”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知识和才能的重视。在古代社会,科举制度不仅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标准之一。而在现代社会,尽管选拔方式发生了变化,但追求卓越、公平竞争的精神依然被继承和发展。 总之,“发策决科”这一成语不仅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知识与能力的永恒追求。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去检验一个人的真实水平,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环。

发策决科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发策决科的意思解释、发策决科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麻痹大意 麻痹:一种病态;身体某部分肢体失去知觉。比喻对事物现象不经心;失去警觉;粗心大意。
二话没说 指很干脆地采取行动。
妇人醇酒 谓沉湎于酒色。语本《史记·魏公子列传》:“秦数使反闲……公子(无忌)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者四岁,竟病酒卒。”
尾生之信 尾生: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人,他为守约而甘心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约,而不懂得权衡利害关系。
不三不四 不像这也不像那。即不像样子;不伦不类。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
顿挫抑扬 形容诗文作品或音乐声响等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和谐而有节奏。
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比喻说话夸大之极。
快心满志 见“快心遂意”。
折臂三公 晋代的羊枯,曾坠马折断手臂,官至三公。指贵官堕马。
行不顾言 顾言:顾及自己所说的话。为人处事不守信用。
主明臣直 主:君主。君主圣明,臣下也就正直。
进锐退速 锐:迅速。急于求进者往往后退也快。
俭以养德 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发号施令 发、施:发布;下达;号:号令、命令。发布命令;下达指示;进行指挥。
弟子孩儿 弟子:歌妓,妓女。婊子养的。
公才公望 才:才识;望:名望。才识名望可称公辅的地位。
量能授官 根据人的能力大小而授予适当官职。
新官上任三把火 指官员上任之初采取新的措施或政策。
著手成春 著手:动手接触。指诗歌格调自然清新。后比喻医术高明。
交臂历指 交臂:两手反缚;历指:古代拶指的刑罚。象罪犯两手反缚、受拶指的刑罚一般。形容痛苦万状,毫无自由。
理直气壮 直:正确、合理、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正确、充分;说话的气势就很盛。
扪心自问 扪:按;摸;心:胸口。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指自我反思;醒悟。
安身立命 安身:有容身之所;立命:精神上安定。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打退堂鼓 退堂:指古代封建官吏坐堂问事完毕。封建官吏在退堂前;差役要打退堂鼓;表示停止办公或审理案件结束。现比喻跟人共同做事时中途退出。也比喻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向后退缩。
气味相投 气味:意指思想或志趣;投:合得来。指人思想作风相同;彼此很合得来。
坐以待毙 待:等待;毙:死。坐着等死。指无力抗争或不想抗争。
风风雨雨 刮风下雨,比喻重重阻难或议论纷纷。
黄钟毁弃 毁:毁坏;弃:抛弃;黄钟:古乐器;音调最为洪亮。黄钟被毁坏被抛弃。比喻贤才得不到重用。